孔子曾说过: “不学礼,无以立。”公共场所的表现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在幼儿园里,老师会教孩子许多文明礼仪,但小编发现,一些家长并不在意这些,他们往往觉得孩子还小,就任由他们去“释放天性”:
动物园明令禁止喂食,但有的家长还乐此不疲地鼓励孩子把食物伸进去;
公园假山旁“禁止攀爬”的牌子赫然在目,但还是有孩子在家长的默许下,爬上爬下的;
地铁或公交车上,娃把扶手当单杠,表演各种花式动作,一旁的家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些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来看看这些真实发生的事情:
“熊孩子”电梯作死惹众怒,央视新闻发声报道;
“熊孩子”踢坏一电影院18万巨幕,家长道歉赔偿;
“熊孩子”高空抛物伤人, 家长被判赔偿9万多元;
“不以恶小而为之”,若家长不赶紧给孩子补上“文明规范”这一课,也许以后他会酿成花多少钱都弥补不了的大祸!
暑假到了,我们带孩子游玩、购物的时间多了起来,在公共场合,一定要把这两个东西教给孩子,一是规则,二是安全。
明确公共场合规则
带孩子走出去参加活动,其实就是从家庭空间进入公共生活空间。孩子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不足,所以往往无法分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及其对行为的不同要求,因此,家长在带孩子走出家庭伊始就要开始引导孩子形成“公共意识”,明白“他者”和“边界”的概念,将公共空间应该具备的行为素养有意无意地教给孩子,让他明确在这样的空间里什么样的行为才是适宜的,才是符合公共生活规范的。
在实践中,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引导:
01为孩子树立榜样
模仿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正如俗语所言“说的一尺,不如行的一寸”,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身教培养孩子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家长首先要做好示范,让他看到什么样的行为是适宜得体的,是受人欢迎的。如果父母本身不注重公共规则,行为粗鲁,那么,孩子也很难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02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
孩子年龄越小,越无法区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之别,也很难针对两种空间性质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需要父母拿出极大的耐心去慢慢引导。
01/当带孩子进入到公共场所,要适时地把各种规则教给他
可以让孩子去识别空间的标识,了解不同标识所传达的意义;
可以直接将规则告诉孩子,比如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踩踏公园的植物等;
也可以借助绘本书籍帮助孩子积累在公共空间行动的间接经验。
图片来源亿童情商智商课程·图书
02/当孩子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除了语言提示之外,更要有行为制止
比如在商场,孩子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大哭大闹,影响到了他人活动,家长就需要先把他带离现场,再去劝慰。
03/让孩子承担责任
若孩子对环境、对他人做出了不良行为,比如损坏了公物、打扰或伤害到了别人,应要求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或在语言上或在行为上提供补偿,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放松对他的要求。
安全警钟要长鸣
脱离了家庭生活空间,家长非常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因为身处公共场所,一方面意味着物理空间的陌生性,同时意味着人际交往的陌生性,还可能出现无法预知的意外情况,这些都对孩子的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挑战。
但这种挑战也恰恰是孩子形成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的好时机。
当然,安全方面能力的提升不是仅仅依靠说教就可以达成,还需要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锻炼、积累经验。具体来看,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01帮助孩子学会认识安全标识
公共空间的各种标识和图示提示着行进的路线、环境可能存在的危险、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作为家长,有必要在带孩子出行的过程中教会他识别这些重要的安全提示信息,孩子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认识这些标识和图示并没有太大难度,家长要有耐心多重复几次,相信他最终能够掌握。
02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
在带孩子外出的过程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方面的引导和训练。比如告知孩子出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陌生人用玩具、糖果引诱让跟着走,你该怎么办;找不到爸爸妈妈了应该怎么办。乘坐交通工具时,也可以将安全教育渗透进去,教孩子一些紧急避险的方法。
把规则当底线,把安全放第一,祝每个小朋友都能度过一个快乐、平安的假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