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任教的本世纪初,就听说过取消职称工资,按教龄、绩效等发工资的呼声。然而,几乎二十年过去了,呼声依然是呼声,尽管呼声变得更大了,可是我们的中小学依然以职称作为工资发放的主要依据。

这是为何?个人以为可能有两大原因:一、职称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二、已评上高级的多数教师不同意,而在中小学占有主导话语权往往是他们。

一、职称成为学校管理教师的重要手段——这个手段很不好!

对于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而言,没有评上高级的教师是要相对好管理很多的。这年头,在不少学校,如果你不听话,如果你和校长等管理层观点不一,并且公开表达,那么想评高级基本上就没戏了。县级以上行政部门颁发的荣誉是评高级的刚需,而这个荣誉通常情况下,是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决定给哪位老师的。以某校为例,近几年的“感动什么什么(区级)”、“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三等功”、“区嘉奖”等县级以上行政部门颁发的荣誉全都颁给了主任以上的管理层。某某主任连续两年获得“感动什么什么”荣誉,某某副校长连续获得“区优秀教师”和“市优秀教师”。这些管理层的共同点是都没有评上高级。

“三等功”和“区嘉奖”里有一线教师,但都是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欣赏的一线教师。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几十年前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中小学很少能感受到人本主义精神。个人感觉很多领导管理的法宝似乎只有职称。

没人愿意当班主任,校长规定职称评定校内PK方案中增加班主任得分选项的上限——最高分8分变成12分,同时规定聘上中级之前的班主任年限不能算分。于是乎,不少没有放弃评职称的老师只好申请继续做班主任。

每个学校似乎总是有一两个有个性的老师不服从管理层管理,甚至公开场合跟领导表达不满。于是校长规定,凡不服从学校管理的教职工为师德不佳,不能参加职称评审。如此一来,只要还没放弃职称评审,心中有再大的不满,个性再强,也只好忍气吞声了。

学校的科研氛围不足,除了评职称的那篇论文和课题,很少有老师再愿意写论文,从事课题研究。论文课题本来就是高级评审刚需,于是校长等规定,校内职称评定PK方案中增加课题和论文的分数上限——由原来的4分增加到8分。要想在校内PK中有竞争力,你得多发表几篇论文,你得多做几个课题。这样一来,很多没有放弃职称评审的老师就只好硬着头皮搞“科研”了。

我说,用职称来管理老师这个方法很不好,这是因为这种管理是一种强制管理,跟人本主义管理背道而驰。而且,教师一旦评上高级,这个管理方法就难以起作用了。

二、已评上高级的多数教师不同意,而在中小学占有主导话语权往往是他们。

如果真取消职称工资,以教龄等为发放工资的依据,多数已经评上高级的多数教师一般是不会同意的。一般情况,这些人往往是学校管理层,学校的主导话语权往往掌握在他们手中。

“我当年评高级蜕了几层皮,凭什么他们不用评高级就能和我拿一样的工资?”我想若非常职称工资,多数已经评上高级的人很可能有这样的心理。但这样的心理是典型的媳妇熬成婆心理。他们评高级蜕了几层皮,才拿到这份不菲的工资,于是他们希望后来者经历更多的痛苦才能评上高级,才能拿和自己一样的工资。为人师者,有这样的心理实在是不应该的。

个人以为,职称工资似乎成了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毒瘤。一日不废除,为职称而教书,为职称而不顾一切等等教育乱象就无法消除。我渴望这个毒瘤早日消除,我渴望广大一线教师的呼声早日不再是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