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基建领域的发展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毫无疑问已经是一个基建大国了,许多一二线城市的基建,甚至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以至于不少中国人去西方发达国家转一圈之后才发现,所谓的发达国家,基建居然还比不上咱们发展中国家,伦敦巴黎到国内也就是个县城的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真是这样吗?如果只看外观,确实可能产生类似的感觉。因为发达国家的基建大多是几十年前甚至更早时候完成的,经历过时间的洗礼后,必然会显得老旧。而且几十年前的技术和材料也跟今天没法比,尤其在科技感方面,比今天的中国仿佛落后一整个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只是表象,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核,并不是表面上的光辉靓丽,而是细节处的精心设计,在这方面,我国的水平仍然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就连北大的一位副院长李迪华也忍不住吐槽过。

李迪华:我们的城市建设,简直让人寸步难行

作为北大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的副院长,李迪华当然对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建设非常关注,这毕竟是他的老本行嘛。正是多年的专业研究,让他对中国的城市建设有了独特的看法,而在一次演讲中,他就把这些看法和盘托出,并给中国当下的城市建设下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定论:我们的城市建设,简直让人寸步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乍一看很夸张,但如果仔细看他所列举的种种案例,相信大家就不觉得这只是单纯为了标新立异了。比如他讲到每年春末夏初许多城市里的柳絮乱飘的问题,讲到盲道上从来没有盲人行走的问题,讲到步行道的地砖经常被绿化树木的根系拱起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几乎每个在城市生活的人也都会遇到过。只不过,我们平时有太多的事情要去操心了,以至于完全忽视了这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不便的失败的城市建设。而李迪华就不一样了,他的本职工作就是搞景观设计的,自然很容易关注到这些细节问题。

基建不仅要高大上,更要注重细节

当下中国的城市基建,基本只在意三个字:高大上。是的,哪怕是小县城,也恨不得建得跟国际大都市一样,这样领导才觉得有面子,市民们也才有吹嘘的资本。可实际上,这种高大上的城市基建不但很费钱,也会给市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或者换句话说,是没把钱用在刀刃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步行道来说吧。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许多城市的步行道似乎总在翻新,这是为什么呢?并不是钱多得没处烧,而是它确实应该翻新了。可明明一两年前才翻新过的,为什么这么快又坏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与步行道旁边栽种的树木有关,许多城市的设计者为了追求美观和大气,会栽种一些浅根系树种,这些树的根系离土表很近,随着根系的生长,铺在步道上的地砖自然会被其顶起,从而让步道变得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就容易积水,而人踩上去,则容易溅起一滩污水,这样的糟心经历想必很多人都有过吧。

从实用角度来说,被树木根系顶坏的步道确实该翻新了,可又有谁想到过,更应该处理的其实是浅根系树木,只要把它们移除,并换上深根系的树木,步道自然就不容易坏了,当然也就省去了一两年翻新一次的麻烦。

不要让“反人类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出现

像上面这类没有注意细节的城市基建,在我国大中小城市中可谓比比皆是。成都市就曾出现过一条“网红”步道,它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宽度仅仅30厘米。那是什么概念?小学生都很难走在上面不掉下来,更何况成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常的步道,至少应该80厘米宽,这样走起来才舒服,才会安全。30厘米的步道,怕不是为猫狗设计的。好在那条奇葩步道被曝光后,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不久之后就被加宽了。

但这只是曝光出来的,在此之外,一定还有更多的奇葩设计,那些给市民们带来巨大不便的“反人类设计”,正在不停地流出于设计者的笔尖,并祸害着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而这种遗毒,也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的子孙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迪华院长的吐槽虽然有些尖锐,却很有道理,如果我们的城市设计者们不再重视这个问题,那中国的基建将永远也不能用高水平来形容,因为基建终究是为人民服务的,只有人民满意了,才能配得上“高水平”三个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