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寒在我初中的时候出名的,第一次听到韩寒的名字,是下课之后和同学的闲谈中,初中的时候,三观已经初步形成。所以三观相近或者爱好相同的人会组成一下小群体,一起聊天讨论,当时我问了一个问题,目前最牛的青年作家是谁。我的一个同学说了韩寒的名字,当时他好像还说韩寒得过一个什么奖,可能是诺贝尔奖。当时我对韩寒也不了解,对诺贝尔奖也不了解。所以就信以为真。之后在一些报纸杂志上看到关于韩寒的报道,才知道他得的并不是诺贝尔奖,是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当然这并没什么影响,韩寒在我的心里还是一个很牛的人。

第一次比较深入地了解韩寒,是看了央视的一期《对话》节目。那一期节目请的韩寒作为嘉宾,在节目中知道了韩寒写过的文章和做过的一些事,对于年少的我是个巨大的冲击。从那个时候起,我对于韩寒从喜欢升级到了崇拜,他成为了我心中的意见领袖,敢于反抗传统和权威,走自己想走的路。这是一个青少年的梦想。绝大多数人都压抑着自己的这个想法,但是韩寒敢于去做,让我不能不对他崇拜。

后来他出版了小说《三重门》,其中的主角林雨翔,我认为韩寒应该就是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任何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学生,几乎都可以从这个人物身上,或多或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引起共鸣,他的这本小说销量很高,超过了一些当红作家。后来又出版了文集《零下一度》和小说《像少年啦飞驰》,他出版这三本书的时候,我正在上初中,正是青春期叛逆的时代,又热爱文学,所以从中找到了许多共鸣。

之后韩寒成为了职业赛车手,因为我对于赛车并不感兴趣,所以并没有关注他在赛车上的成就。后来博客在中国兴起,韩寒也开通博客,开始博客写作,我也第一时间关注了他的博客,他发表了新的文章,我会第一时间去看,韩寒的博客伴随着像我这样的读者走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后来我成年之后,也参加工作了。也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韩寒了。直到2012年方舟子打假韩寒,我才重新开始关注韩寒,刚刚听说韩寒的作品可能是别人代表的时候,感觉这关系到我青春的信仰问题,如果韩寒的作品都不是他写的,会对我从心理上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那将说明我青春时代坚信的美好,都是虚无的。过了一段时间,这种感觉也就淡了。觉得无所谓,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无所谓了,所以也就没再关注这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件事情也就慢慢平息了。

2014年7月韩寒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在中国内地上映,之后又导演了《乘风破浪》和《飞驰人生》,这三部电影我都看了。但是都不是去电影院看的。感觉这三部电影拍的都是不错的,韩寒毕竟是半路出家做导演,并且他还不是一个演员,之前只是一个作家和赛车手,这样的起点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已经很不错了。成年之后的韩寒,已经不是曾经我记忆中的那个叛逆少年了。我看到他和一个普通的作家与导演也没什么区别了。但是那个桀骜不驯的少年,永远留在我青春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