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发放,各大“举子”金榜题名,也纷纷收到了自己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踏入心仪的大学校园。

“学而优则仕”,在古代, “高考”成绩会影响各大举子们的“录取结果”

古代的“高考”被称为殿试,在殿试后,是众多举子所期待的人生四大喜——金榜题名时。

这金榜总共分为三等:一甲录取三名,就是大家很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清代殿试试卷存于故宫博物院)

这么大的喜事,必然会有“报榜人”,相当于现今的快递小哥,将录取通知书送到你手上。录取通知书那个时候叫作榜帖。最早的榜帖是泥金帖子,大概在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的开元、天宝年间流行。

“泥金”指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金光闪闪的“录取通知书”足可见其重视程度。五代人王仁裕所作《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中有记载 :“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至文宗朝,遂寖削此仪也。”

状元张謇的录取通知书)

在古代,“高考”后进行授官。一甲三人直接授官:状元为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为翰林院编修。带着官身去参加“恩荣宴”,这是属于一甲三人的荣耀。

但是二甲和三甲不同,这些进士在恩荣宴后需要参加朝考,也就是“笔试”,考察论诏奏议、诗词歌赋。选取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等人,运气好的被分别派到各部职员,运气不好的被分往县城做官,甚至终身不得为官。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肄业三年期满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修撰,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各省任知县。

“宁为二甲凤尾,不做三甲鸡头。”也是从此处得出,在这授官的过程中,二甲的机会会远远高出三甲。

“高考”后,由皇帝亲临宣布登第名次,随即设宴招待新进士,相当于现在的“迎新晚会”。唐宋两代称“闻喜宴”。

宋太宗始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元代赐宴翰林国史院,明清两代设宴于礼部,均称“恩荣宴”。在这场宴会上,会有着六部官员,内阁元老,甚至会有皇太子出席。这是一场上级对下级的观察与考核,在“迎新晚会”上表现优异的进士们,获得授官的机会也会大大提升。

(宋-赵佶-文会图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除去恩荣宴,唐朝也出现了“游学”。

进士团,这个民间的组织,承办了唐代举子科考后的狂欢盛宴,《唐摭言》中记载:“所以长安游手之民,自相鸠集,目之为‘进士团’……人数颇众。其有何士参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由是四海之内,水陆之珍,靡不毕备。”

(南宋-佚名-春宴图卷(局部)

这一场狂欢,据《唐摭言》中记载,分为“大相识、次相识、闻喜、樱桃、月灯、打球、牡丹、看佛牙、关宴”等,持续时间从放榜后到授官前。

在现今的高考后,考生们也会飞往世界各地,观赏美景。但是从古至今,这场从放榜后到上任前的狂欢,加深着各位考生之间的联系,他们在之后的很多年,都会记得那一年神都春风拂面之时,书生意气,遍赏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