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刚刚爆发的时候,明朝的其他王爷一片欢天喜地,他们的嘴里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感:傻了吧?不知天高地厚,看你(朱允文)小子怎么办?

靖难之役的四年期间,他们也是同样的态度:听说朱允文的军队节节败退,活该!

直到靖难之役结束,朱棣成为了皇帝,即明朝成祖之后,这些王爷才如梦初醒:好家伙!真正凶狠歹毒的原来在这儿!敢情作为叔叔的朱棣居然比自己的亲侄子还要狠毒!并且也要拿我们开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上述这些就是明朝诸多王爷在朱棣造反期间的心态浮动,最早幸灾乐祸的看热闹,但到了最后,他们才无奈的发现,原来自己跟朱允文一样,都是朱棣需要动手清除的目标。

一定程度上来说,建文皇帝在靖难之役当中的失败,有源自于手握重兵的其他王爷袖手旁观的因素,但这个因素恰恰也是他自己所酿造的。倘若当年自己没有贸然削藩,倘若自己没有下手狠毒,或许朱棣未必会选择造反,甚至即便他选择造反,在自己有其他叔叔王爷出兵支援的情况下,靖难之役的结果,也未必会呈现出那样的悲剧!

尽管雄才大略的燕王朱棣早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但真正促成他谋反的因素,依旧是建文皇帝的冒然削藩!

建文皇帝继位第二个月,叔叔周王被废为庶人,并发配云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齐王被削藩,并软禁其在南京。代王被剥夺权力、贬为庶人,湘王被削藩,这位叔叔在一怒之下自焚而死。不久后,珉王被废,他又被发配福建。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明朝五个王爷就全部被干掉。尽管此时还有十几个王爷保留着权力,甚至明朝北方九镇还有八个手握兵权的王爷在坐阵(代王被干掉,还有秦王、晋王、燕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但在藩王们兵权甚大的背景下,不把他们清除的一干二净,建文皇帝始终深感到威胁,而同样的道理,看到五个王爷的悲惨结局,其他的王爷们也看到了自己未来的下场。

这也直接导致了接下来四年的战争中,除了造反的燕王和宁王之外(宁王属于被裹挟),绝大多数的王爷只能选择按兵不动。

如果调动军队加入燕王的造反大军,那自己协助造反的罪名就落实了!

如果调动军队加入朱允文的平叛大军,天晓得本来就猜忌这些叔叔的朱允文会不会多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帮着朱棣也不是,帮着建文皇帝也不是,那藩王们也只能最终选择按兵不动,静观事态的发展。倘若朱允文赢了,而这些藩王没有参与叛乱,考虑到朱棣的教训,朱允文或许不再拿他们开刀。倘若朱棣赢了,这些藩王此前没有帮助过朱允文,也等同于变相的帮助了朱棣,或许事成之后,朱棣还能保留他们同样的权力。

只不过他们最后没有想到,建文皇帝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而朱棣却比任何人都要凶狠,篡夺皇位之后,照样拿这些藩王开刀!

不过在靖难之役中,有一个藩王却加入到了平叛作战中,那就是谷王朱橞,但他在四年当中的贡献也只有两个:

1、靖难之役期间,驻守宣化的他严防死守,防止近距离的朱棣从燕京对他发起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平叛作战期间,他曾派遣3000人马南下驻扎南京,帮助建文皇帝守卫京城。但这也意味着,在朱棣的大军没有兵临南京城下之前,他的3000人马根本没有与朱棣交手。

而朱棣的大军抵达城下之后,谷王与李景隆立刻开城门投降,因为他在实际上没有对朱棣造成威胁,事成之后的明成祖也没有对这一脉进行清算,只是正常进行了削藩夺权。但多年后,谷王企图带兵造反,但还未实施就中途破产,最终被贬为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