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元和元年”锦囊

东汉(25—220年)

囊高11.5厘米、长31厘米、宽6厘米

破案追缴

出自民丰县尼雅遗址

和田博物馆藏

锦囊主要用“元和元年”锦、“(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鹿文锦制作,白绢提带。

此锦囊在一定意义上是身份、权贵的标志,应是用于存纳贵重物品的敛袋。

“元和元年”,即东汉章帝年号(84年),这是目前发现惟一汉代有纪年的织锦,对目前出土的汉代织锦研究树立了标尺。

为进一步析学术界所论及的“汉锦”组织和图案内容风格提供了重要的直接依据,对于织锦编年研究,认识和分析织锦的生产、贸易、使用、馈赠及随葬的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6-2 《中国现势新地图》栽绒毯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通长228厘米,通宽140厘米

征集

和田博物馆藏

这件栽绒毯于1995年在皮山县征集。

棕地,红边,以红、棕、黄等色栽绒织出中国地图,上面织有汉、维两种文字的“中国现势新地图”字样,下面左右两边分别织出汉、维两种文字的“县长刘学汉赠1949”“皮山县人民政府存念”字样。

栽绒毯中部为1949年的中华民国地图,全国37省均用简称标识在地图上。

7-1 连体双鸟木雕

汉至晋代(公元前206—公元420年)

长13.1厘米、高7.3-8厘米、厚2.4厘米

1996年洛浦县山普拉3号墓地M1出土

和田博物馆藏

以木头立体圆雕出2只相背、身体相连的鸟形,并浮雕出鸟的眼睛、羽毛等细部特征。

鸟为勾喙,头上及背后有飘逸冠羽,与胸前至尾部的羽毛相连,造型独特,雕刻精巧,是汉晋时期木雕精品。类似风格的木雕在巴泽雷克文化中有出土。

双头连体鸟的形象在印度佛教与东方神话中各有传统,佛教中称“共命鸟”,在佛教经典中,具有善、恶两种意象,中原地区双头连体鸟则更加源远流长,在距今7000—8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中便出土有刻绘双头连体鸟图案的骨匕。

中国先秦文献中则有比翼鸟的记载,最初的比翼鸟是指双鸟同飞,并非连体,常作为凶兆或异象。

东汉时期,比翼鸟形象改变,从并飞双鸟演变成为连体双鸟,也无凶兆之意。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流行,比翼鸟与共命鸟可能出现合流与融合,南京地区出土的佛像与双头连体鸟共存的青瓷器便是明证。

这件连体双鸟木雕是多种文化因素融汇的产物,是丝路文化交流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