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一个举报电话打到了海门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有人在通启运河上深夜电捕鱼。接到举报后,大队当即组织人员前往巡查。经过农业执法人员一周的日夜坚守伏击,掌握了非法捕捞行为人的基本情况和活动规律,确定非法捕捞行为经常活动的地点(水域)和活动范围,将涉嫌非法捕捞的人员列为专项行动的打击对象。

7月22日晚上,海门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公安等部门,根据制定的突击行动方案,筹备着一场“秘密行动”。这一行动从当晚9时开始至次日凌晨3时30分,执法艇行程200多公里,巡查了日新河、青龙河、通启运河等河道,最终当场抓获了嫌疑人,并收缴了电捕鱼者的作案工具。

多部门联合深夜伏击

7月22日晚上9时许,在通启运河的一条支流边,海门区农业农村局的9名执法人员和5名公安干警分成5组已经在此守候。水上执法人员载着快艇悄悄驶出了闸口,行驶中未开探照灯,全程摸黑前行。“我们的艇只要一开灯,捕鱼的就会发现,他们会警觉而逃。”有着近35年驾龄的船老大缪军这些年来同非法捕捞者打了不少“交道”,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没有灯光,航速控制在30公里/小时左右,航行充满着危险,驾驶者不但需要全神贯注,还需随机应变。如遇水草、渔网缠绕,一旦处理不当就只能在水中打转无法前进。所幸,缪军几人一路驾驶执法艇有惊无险。“驾驶者的眼睛能够在微弱的光线下,看到一公里之外是否有人在捕捞作业,听声音基本能判断对方是否在电捕鱼。”海门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张海峰说。

水面上的蚊子等小虫特别多,只要小艇稍微一停,虫子就不断往身上撞。小艇上也没有空调,大家的执法服上早已浸透了汗水。

发现目标后一举抓获

巡查的最远处已经到达通启运河海门通州交界处,此时此刻,时间定格在了7月23日凌晨3点30分。当队员们正感到又要扑空时,缪军突然眼前一亮,低声说:“快!准备好执法记录仪!”接着,小艇油门一加,火速向前飞奔。

估计是听到了马达声,电捕鱼者准备弃船而逃,但岸边早有埋伏的执法人员在等候了,最终,在执法人员的联合出击下,将电捕鱼者蔡某当场抓获,现场缴获铝合金船1艘,电瓶2只,逆变器1只,电抄网1口,增氧泵2只,渔获物210条、合计190斤。“三四千元就能买到这些设备,一晚能捕到不少鱼,获利真不少。”缪军告诉大家,是巨大的金钱诱惑,才让渔民铤而走险,必须狠狠打击。

嫌疑人蔡某对自己的非法电捕鱼行为供认不讳。据悉,他在通启河内布下了35口地笼网,每天将捕到的鱼卖给饭店或菜市场。随后,执法人员跟随蔡某前往现场对地笼网进行了拆除取缔,总长约500米。

由于当事人蔡某的非法捕捞行为情节较为严重,该案将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其刑事责任。目前,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亮剑”维护渔业生态

电捕鱼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都有极大危害。“地笼”是近几年常出现的非法捕鱼工具,以铁丝、竹片为架,用窗纱做成的细长筒形,长度从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鱼一旦进入就再也逃不出,一口“地笼”一天能捕鱼两公斤以上。由于“地笼”网眼细如针眼,小鱼小虾也无法逃脱,这样的滥捕滥杀,严重破坏了水中生态平衡。

近几年,海门区农业农村局联合多部门多频次开展打击非法捕捞执法整治行动,针对涉渔违法行为高发易发的时段和水域,以“电、毒、炸”为执法检查重点,不断保持并加大非法捕捞行为的执法检查密度和力度,狠抓非法捕捞和禁用渔具等违法行为。

早晚蹲守、不畏艰难,海门“渔政亮剑2021”系列专项执法行动的开展强化了海门水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和公安等部门的持续不断严厉打击及禁渔期的广泛宣传下,案件数量在逐年递减。今年以来,全区共查处涉渔非法捕捞案件50起,较去年同期减少了32%。

来源: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