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翻开大英史册

先辈留下的文化瑰宝熠熠生辉

流传至今的古郪国文明依旧神秘

那矗立于旷野之上的卓筒井

那传唱于民间的音乐“活化石”象山花锣鼓

那承载百年历史故事的徐氏泥彩塑

隆隆蓬莱乐,豪放耍旱龙

是古人的智慧

是灿烂的文化

更是大英的非遗名片

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英非遗

去看那些独一无二的古国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卓筒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卓筒井深钻汲制技艺发明于北宋庆历年间

比西方早800多年

其安装有世界上最早的单向阀门

仅竹筒大小却能打井深达数十米

它开创了世界机械钻井之先河

被誉为“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苏轼曾在《蜀盐说》中描写卓筒井

“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数十丈。

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

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

大概意思是

卓筒井是以椎架子套铁质圜刃形钻头

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开凿

用粗大竹筒隔绝淡水

再用汲卤竹筒通过大竹筒深入地下

提取卤水的盐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钻井技术

将中国井盐凿井技术从大口径浅井带向了小口径深井

它的推广和应用

不仅为井盐生产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还为世界近代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今,卓筒井的生产流程仍然保持宋代技艺

它带来的社会价值和非遗魅力

早已载入钻井史史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氏泥彩塑是一种家族传承的民间手工艺

传承至今已至四代

2008年,泥塑(徐氏泥彩塑)

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民初川中塑像名师

杨子园、罗体成收徐得亲为关门弟子

是为徐氏泥彩塑的发端

徐得亲之子徐兴国自幼随父学习

雕塑、绘画、书法艺术

完整地传承了衣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氏泥彩塑以人物造像为主

以宗教故事、历史人物为主要题材

表现手法有圆雕、浮雕、单雕、群像等形式

人物造型特点是以传统中国绘画为基础

衣纹服饰讲究的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人物形象气韵生动、超凡脱俗

透出古风雅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氏泥彩塑采用传统技法施工

先绘图设计(包括白描、效果图和施工图)

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

白坯干透后进行修补

刮灰打磨,做立彩花纹,上彩贴金

最后开相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制作时采用传统造型

服饰彩画、贴金

绘画工笔重彩

造型惟妙惟肖

色彩鲜亮

它最大的优势是泥巴做的塑像

竟可以五十年不变色,百年不变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氏泥彩塑作品遍布全国各地

大到几十米高的巨像

小有长不盈寸的精雕

造型多样,题材广泛

声名远播大江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在清朝

大英县象山镇各姓家族

在农闲时就兴起演奏一种同族亲戚之间自娱自乐的鼓乐

——象山花锣鼓

当地又称“花花锣”“耍耍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象山花锣鼓是大英县象山镇特有的

一种原生态情景音乐

源自川剧锣鼓的变异

由“打”“唱”两部分组成

其音响强烈、节奏鲜明、花样多变

又为川剧锣鼓所不能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锣鼓的乐器由大锣、大鼓、大钹和四个马锣组成

其常与唢呐、胡琴、笛子等乐器配合演奏

形成不同情感色彩和不同的曲调

演出灵活,节奏跳跃

方言土语,唱打交融

幽默诙谐,妙趣横生

堪称蜀地汉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锣鼓靠家传或同族组队流传下来

以前有老乐师称

当地不少村民发生纠纷后通常不吵架

而是互相以演奏花锣鼓来泄愤

以好听的曲牌和完美的演奏让对方抬不起头

2004年5月

大英县境内发现一本清代象山花锣鼓乐

这是四川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

且保存完整的锣鼓乐谱

全书共记录了《一顺风》《节节高》

《挂帅》《吊猴子》等90多首失传多年的四川古乐曲牌

象山花锣鼓首次引起外界大量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象山花锣鼓

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蓬莱大乐”是流行于大英县蓬莱镇及附近地区的

民间传统打击音乐

又叫“川中大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此乐由周朝时宫庭乐师发明

流传到唐代开元年间

唐玄宗李隆基听到此乐高昂悦耳

演奏队型壮观,气势磅礴

特命为“大乐”

专供皇帝登基和帝王出巡时使用

明末,有一青年乐师因战乱出宫

后到中江定居

用他的技艺建起了一支乐队

于是世代相袭

清光绪年间传入现在的大英县蓬莱镇境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初

蓬莱大乐在四川中江、金堂、

蓬溪、射洪、南充诸县十分兴盛

蓬莱大乐由主乐组和辅乐组两部分组成

阵容庞大,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

其乐器主要由中心鼓、大鼓、脚盆鼓、

川堂鼓、南堂鼓、大钹、川大铰、苏钹、川铰等组成

曲牌有《云顶翻》《凤点头》《扑灯蛾》等十多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的蓬莱大乐节奏欢快

气势热烈喜庆

融北方锣鼓阳刚之气和

四川民间打击乐柔媚秀丽风格于一体

后来经政府部门组织专人发掘整理

依据传统模式,结合巴蜀文化特点

重新制作乐器,创制新曲牌“五洲庆瑞”

改进乐器组合,调整鼓乐队形

使得“蓬莱大乐”演奏时场面更加恢宏

节奏更加激越,高潮迭出,豪气勃发

人们盛赞“蓬莱大乐”为四川的“威风锣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蓬莱大乐

被确认为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年94岁的高吉云被确定为“蓬莱大乐”代表性传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搜图

“香烛袅袅,鞭炮声声

披红挂彩,祈颂如涛

拜伏,叩首

鼓乐起,旱龙舞”

耍旱龙是遂宁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

产生于大英县卓筒井镇安乐办事处为干屏村龙王庙

并流传于遂宁及周边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编的龙头凸目横须,犄角飞扬

竹编的龙身浑圆敦实,金鳞烁烁

在时缓时急的锣鼓声中

龙头威武翻腾,龙身随之穿梭

十节旱龙浑然一体

舞姿优美而气韵张扬

围观群众嬉笑追逐

以瓢、盆为具,纷纷舀水泼向旱龙

一时间,笑语欢声如歌

水花四溅若雾

一只巨龙吞云吐雾

翱翔翻腾惊涛骇浪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便是耍旱龙的壮观现场

对于大英为干屏村人来说

初春耍旱龙

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感

耍旱龙的道具有石雕龙王、竹编七节龙

或十节龙、竹编龙头

耍旱龙时,在龙舞锣鼓的伴奏下

有的艺人抬着龙王

有的艺人舞着竹编龙头

有的艺人舞着竹编节龙

舞姿优雅、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舞龙套式主要有:五龙归位和蛟龙翻滚

五龙归位是从中心点开始

龙头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昂头、点头

龙身随之摆动

完成东西南北方位后

复归到最开始时的中心点位

蛟龙翻滚则是整条巨龙分顺时针和反时针方向

形成圆圈来回翻滚腾跃

舞姿尤其优美,场面更加壮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围观群众向舞动的龙身泼水

这在其他龙舞表演中是绝无仅有的

这是乡亲们期盼新一年里风调雨顺的重要象征

2007年,遂宁耍旱龙

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大英红土地上

一群人正为一门传承数百年的艺术努力

他们编织的、舞动的龙图腾

包含着精致和细腻,贯穿着灵动与轻捷

它集龙舞之所长

既体现出了卓筒井盐工的粗狂和豪放

又同时具有桑麻织女的精美与灵巧

是卓筒井盐文化的生动体现和反映

大英县

历史悠久,文化悠长

这本厚厚的历史书

镌写着非遗的光彩

描写着郪国的神秘

等待我们翻开书册

一一细读关于大英非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