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拼多多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从一款不知名的小众APP迅速席卷电商市场。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活跃用户最高的平台之一。一匹黑马的杀出,必定有他的成功秘笈,特别是在阿里、京东等巨头电商林立的时代,没有两把刷子无法脱颖而出。面对其他老牌电商平台的全方位狙击,为何拼多多依然可以逆天改命,独树一帜?这背后藏着这8大原因!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树底下好乘凉

腾讯早在2005年就有着做电商的梦想,腾讯拍拍网孕育而生,尝试着用QQ的用户流量输血养活拍拍网,最终与淘宝分庭抗礼,分电商产业一杯羹。

但企鹅终究不是做这块的料子,苟延残喘数年最后草草收场,淡出大家的视野。既然自己做不起来,何不与另外一位大佬强强联合对抗阿里系的电商洪流?这就有了和京东的联姻。然而,天不遂人愿,东哥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个优势,最后JD在微信上成了个可有可无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拼多多从早期就获得了腾讯的青睐,有了良好的发展土壤。作为一个新兴电商企业,没有那些“大公司病”。团队人员精兵简政思路统一,执行力极高,从一开始就决心要傍好这棵大树。因为拼多多明白,这是一个千古难得的机会。所以,拼多多比以前的京东、拍拍团队更珍惜这一契机!设计出的商业模式会完全符合这一契机,这点是京东所做不到的。

大公司与公司业之间的合作,讲究等价交换,各自过分维护各自的利益,谁也不愿“吃亏”。京东即不会冒风险把整个平台的命脉交给腾讯,转型做社交电商,腾讯也不一定愿意为京东在自己的平台过分付出。两个成功者都患得患失,生怕失去,而拼多多则光脚不怕穿鞋,毫无顾忌地抱着大腿,把身家性命全赌上。

移动时代的社交产物

移动时代的社交产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传统的淘宝、京东,都是PC电脑时代的产物,主推网页版商城。其实,主推PC版商城本身不是什么错误,但是这恰恰说明一个问题:他们的思维模式固化并停留在PC时代。

手机移动端崛起时,他们却只是简单粗暴地把原本PC网站搬运到手机上罢了,成为一个“京东手机版”和“淘宝手机版”。就在前几个月,淘宝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将“手机淘宝”APP改为“淘宝”。这后知后觉的劲,是应该敲脑袋!

传统PC电商的玩法太low,无非就是秒杀、打折、优惠券、优惠券和各种优惠券,跟楼下的实体商店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线下商店的网络版”而已。一场活动下来,卡包里塞满了各色令人烦躁的优惠券,大家早已麻木。

拼多多则不同,作为小团队,既然抱上了腾讯大腿,就特别珍惜。知道自己与淘宝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依靠腾讯的社交软件发展。从这上面下功夫,深挖社交的意义,潜心研究游戏“套路”,这才有了各色的分享砍价、朋友助力。别小看这些曾经令人讨厌的套路,砍到手的人无不眉开眼笑直喊真香!

生意一旦遇上社交,就不可避免谈到中国的人情社会。你帮我砍一刀,我明天也帮你砍一刀,皆大欢喜,礼尚往来,这就是朋友。甚至还出现了许多互砍群。他们得意洋洋自以为耍了拼多多一把的时候,其实已经掉到拼多多设计的局里,原本在淘宝用优惠券就能买到的东西,偏偏经过这么一番波折努力才能到手,这也是一种乐趣!并且,在拼多多的各种补贴之下,东西就是比其他地方买到的要便宜一些。辛苦得到更便宜的东西,会刺激大脑的奖励机制,形成成就感和快感,逐渐上瘾。

其实,这跟大部分游戏本质上都差不多。社交+游戏奖励的模式,值得大家思考。它可以应用到更多的地方上,比如孩子的教育,员工的管理等等。这个扯得就有点远了。

流量为王,一切只为引流

流量为王,一切只为引流

拼多多明白,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没人知道也卖不出去。拼多多在玩社交电商的同时,只为一个目的:流量。流量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引流>黏性>裂变。

引流:依托腾讯庞大的聊天软件用户群体,这点并不难,低价低价再低价,各种套路引导点击、分享,已经被人诟病无数次。

黏性:让你用一次就成瘾,两次就离不开它。连环“套路”的任务奖励机制,会产生一种令人不甘心的感觉。并且经过一番努力,还真得到了实惠。明天登录再送xx元,说好的奖励金成了多张优惠券,这是它一贯的套路。

裂变:社交、社交,玩的就是依靠社交进行裂变。你自己下单够买不够,还要拉上七大姑八大姨一起买才行。助力、砍价、拼团玩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登峰造极!

瞄准庞大的低端市场

瞄准庞大的低端市场

三四线城市庞大的消费群体占据着全国用户的绝大多数。我们这些互联网用户以及身处一二三线的城市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不得不承认,事实的确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光农村人口数量有57661万人,占41.48%。加上三四线小城市的居民人口,这一消费群体更加庞大。

不得不承认,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收入原因,或者老一辈节俭习惯的问题,对廉价商品情有独钟,他们不太关心质量,只关心价格。拼多多恰好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

而高端消费人群,集中在北上广等中大型城市,以城市白领、年轻小资为主,他们喜欢高大上,喜欢高品质的商品。他们对廉价商品有着天然的抵触,对拼多多有着天生的反感,觉得它很土很low。

这些年来淘宝一直提倡消费升级。有做淘宝C店的朋友就深有感触。在淘宝大力扶持天猫店的今天,小卖家开店几乎得不到流量。而天猫店较高的门槛,把许多“地摊货”、“便宜货”拒之门外。剩下的那些天猫店,即便卖的也是地摊货,那成本已经被推高,失去了性价比。如今的淘宝,随便搜索一个产品,保证都是天猫店排在首页。至于天猫店昂贵的运营成本,谁来买单?当然是消费者了。

这个错误的方向给了拼多多极大的机会。好,你放弃廉价市场是吧,那我来蚕食!淘宝已在这条自绝后路的道上渐行渐远。至于京东,本就不屑做小卖家市场。

AI算法让拼多多越逛越有意思

拼多多引以为豪的AI算法大家都有所耳闻。不得不承认,拼多多正变得比淘宝更好“逛”。拼多多总是能想你所想,猜出你的小心思,投其所好的推荐内容。而淘宝总觉得缺那么点意思,给你推荐的东西都是稀奇古怪但价格更高的商品,好虽好,但也只能是逛逛看看而已。淘宝总在你无聊刷着手机的时候,给你推荐一些格调很高,品牌很高端的商品,试图引领消费升级。好比你搜老头乐代步车,没多久淘宝就开始给你推Smart,再刷几次,最后满屏幕的Smart了,这是几个意思。这还不算,以后你再进淘宝,全是推荐高端货了。

年轻人、小资自然喜欢,对于老一辈以及低端消费人群,他们挺反感的。

低价再低价,击穿底价

低价再低价,击穿底价

拼多多深知一个道理,白手起家做电商,客户就是爷爷。别看群雄割据的电商界,实际上都是买方市场。用户选择的余地很多很多。而作为平台,拼多多带着众多入驻商家一起,想方设法降低商品价格。

既然是买家市场,拼多多就无所谓入驻卖家的死活。发货慢、客户响应不及时,一律扣扣扣,价格高,一律不给排名,无论你质量如何,先砍你一波商品排名再说。你不做没事,外面还有人挤破头要入驻。只要把消费者哄好了,留下来了,再说其他!所以,一味地压低价格是拼多多的无上法宝。反正,即便商品亏本也不是我亏,只要顾客肯来,就不愁没有卖家入驻。

就因为这,拼多多还遭到许多人的口诛笔伐,斥责它是大搞消费降级。而我觉得吧,有需求即合理,这很正常。大众有选择的权利,凭什么只能买高端昂贵商品而不能选择廉价商品?凭什么强迫用户只能去超市不能去菜市场?

团队不同,公司土壤不同

前面提到过的,淘宝发家于电脑时代,那时候的网吧还欣欣向荣呢。在这个时代尝到了甜头,就会对自己成功的手段迷之自信,甚至是自负和固执。领导层的这个思想,会导致整个公司都沉浸在这个固化思维的氛围内。

互联网变天之际,移动端崛起之时,老旧固执的思维已经成为转型发展的最大障碍。而拼多多作为年轻的团队,生于移动时代,没有旧时代成功经验的束缚,大胆的商业模式创新,使得今天它能够在电商界有一席之地。

一个人如果他走A路成功了,他会一直走A路,并且越走越坚信只有A路能够成功。如果有人跟他说要走B路,他很可能会恼羞成怒,因为他觉得这个人在质疑他的成功经验。有一天,A路堵住了,B路能走,他还会坚守这份固执,直到头破血流才会重新看待问题。这就是自负和固执的根源。最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未来

未来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阿里的产业不仅仅只是淘宝,即便淘宝真被逼到穷途末路的那一天,也不会饿死。更何况,淘宝现在有点后知后觉了。重新扶持C店,推出特价版等一系列手段尝试挽回,虽然效果尚不明确,起码看到了一点改变。

淘宝这么多年与京东互撕,最终也没分出个胜负。原因很简单。电商市场太庞大,它细分成多个消费人群,不同的人群喜好不同,对应不同的平台。他们只是差异化经营罢了。

京东一直主打正品+大品牌策略,结合京东物流,给人一种安心放心的感觉,大宗家电,贵重电子产品很多人还是喜欢找东哥买。

淘宝还是大型菜市场,啥都有,高端的低端的要啥有啥。只不过这两年策略上有放弃低端争做高端的执念。马爸爸依然是马爸爸。

拼多多依然是勤俭持家老一辈的最爱,依然是喜爱低价者狂欢的天堂。

三个大佬都有自己的客户群体,未来,谁也干不死谁。三分天下的格局暂时不会有太大改变。但拼多多的成功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并应用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