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3月4日,86岁的杨绛看着躺在病床上气若游丝的女儿钱媛,轻声地说道:“安心睡吧,我和你爸爸都祝你睡好。”没想到,话刚落音,女儿便闭上了双眼,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可怜的钱媛,一生婚姻曲折,弥留之际无儿无女,没有丈夫,只有亲生父母在跟前陪伴。
钱媛是不幸的,她晚年的生活寂寞,又饱受疾病折磨。但她又是幸运的,生在一个书香颐养的家庭里,父亲是钱钟书,母亲是杨绛,这两个有趣的灵魂给了钱媛一个温暖、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钱媛儿时,家里停电,钱钟书与杨绛便会就着月光谈论诗文,钱钟书讲上半句,杨绛便会在另外屋子接下半句,钱媛在一旁听得入迷,第二天便找来诗文来读。
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而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钱媛便是后者。钱媛在弥留之际恋恋不舍的,还是与双亲在一起的快乐日子,那是她一生最珍贵的记忆。她生前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母亲将她们三口之家的快乐写本书。杨绛当然是答应了,就是后来的《我们仨》。但这本书杨绛直到女儿去世7年后才开始动笔。
当时钱媛因为脊椎癌住院,钱钟书也因重病住院,八十多岁的杨绛只好两头跑,每天奔波在两个医院之间,照顾这两个在她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人。奈何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命运之神并不会展现他的怜悯,钱媛最终还是先走一步,次年,钱钟书也撒手人寰。
原本欢声笑语的家,只剩下杨绛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睹物思人,不难想象杨绛的内心该有怎样的哀伤。她很多次想完成女儿死前的夙愿,将他们一家六十多年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也算是告慰在天上的丈夫和女儿,但是每次提起笔,往事一幕幕浮现,哀伤难抑,杨绛始终没敢动笔。
对于钱钟书,杨绛是“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杨绛,钱媛是她“平生唯一的杰作”。这样一个笙磬同音的三口之家,只要窥近他们一点点,都会感到满满的温情和爱意。
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至亲已散,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人间的客栈而已。”此后的二十年多,杨绛几乎从不出门,除了自己写作,她还一个人揽下来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几麻袋的手稿和文学笔记,杨绛在书桌一坐就是十多年。偶有故人拜访,她便笑着说:“我是家里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杨绛和钱钟书生前捐了八百多万元版税给清华的贫寒学子,自己过着极其简朴的日子。他们的家里素粉墙、水泥地,天花板上还残留几个手印,那是杨绛当年登着梯子换灯泡时留下的。很多人都想要活成杨绛这样潇洒从容,不为功名利禄,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杨绛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
在当代文坛里,像杨绛这样生命长度与广度的作家,几乎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从辛亥革命,民国,北伐,抗日,内战,十年浩劫,改革开放,最后来到互联网时代,杨绛都站在前沿一一经历,世事变幻,沧海桑田,这位百岁老人的智慧也在岁月的洗礼中不断淬炼,变得灼灼生辉,成为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