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三三精舍”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内容请关注“三三精舍”公众号。

大家好!这节课是《杂阿含经》第一卷09经~10经,也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讲的。

0 0 0 9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佛陀教导比丘们说:色法是无常的,无常就是苦的,苦的就是非我的,非我也是非我所的。「我所」就是二元对立下面我所拥有的,是这个意思。能够如实的这样去观察,就叫做真实正观。对于受、想、行、识也应该如此。

这节课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佛陀告诉我们无常、苦、非我、非我所。其实重点是在我们学习完经文以后,要进行下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该如何去体验和实践。我不断的给大家强调学以致用,老子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我们学习佛法,要能够真正的在生命当中去受用。

我们生活当中,面对五蕴的时候,比如说对于无常,我们要能够时刻的彻知,比如说身体的老去、头发和指甲的生长,这都是无常的。如果遇到病痛,就会发现无常在时刻的逼迫着我们,这种无常是苦、是逼迫。再或者你喜欢一个人,这个人不管是以别离还是死去的这种方式离开你,都是无常的消逝,这也是一种逼迫。这是比较粗的观察。

如果我们再细致一点,就是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一切画面,也就是眼识生起的时候,都是一直在变化的,因为没有人的视角是一个固定的画面。包括我们听声音,听到的也是不断在变化的声音,这就是无常。无论是美好的画面或者声音,还是令你厌恶的画面或者声音,它都在对你进行一种逼迫。你随着环境去了以后,这就是逼迫;你对于环境的变易、失去而产生不快,同样也是逼迫,这就是无常是苦。

说到非我、无我的时候,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大智度论》里面,龙树菩萨记载了这么一个事,说有一个人去很远的地方旅行,晚上就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面休息,到半夜的时候,突然房间就进来一个鬼,这个鬼还背着一具尸体,就来到这个人的房间。这个人就很害怕,他说哎呀!这半夜怎么来个鬼?这个鬼还背个尸体,太奇怪了!

结果这个人正在纳闷的时候,后面又有一个鬼追过来了,然后这个鬼一看见背尸体的这个鬼,他就开始骂,就说这个尸体是我的,你为什么要把他背走?前面那个鬼就说:胡说八道!这个尸体明明是我的好吗?我自己的东西,我当然可以随便处理,我想背到哪就背到哪。

结果两个鬼就开始吵,争吵的过程当中就急眼了,两个鬼就开始动手,一个拉住尸体的胳膊,另外一个拉住尸体的腿,就这样来回地扯。僵持不下的时候,前面那个鬼就说了:这样吧!咱俩也先别争,这儿不是有一个大活人吗?咱们问问他,让他来做个见证,咋样?

后面这个鬼就说对呀!你提这个建议可以,这旁边有见证人。然后后面这个鬼就问了,说你这个人,你刚才看到了吗?这个尸体是谁背过来的?

这个人一看,鬼冲他说话了,心里很害怕。然后他就想,这两个鬼我都得罪不起,我无论说实话还是说谎话,必定要得罪其中一个鬼。他就这样想来想去,觉得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那这个鬼问他问题,他也必须得回答。他想着今天晚上这个坎算是过不去了,索性就把心一横,他就说实话了,说:我亲眼见到,是前面那个鬼把尸体背过来的。

结果他说完以后,后面这个鬼非常生气,就跑上来抓住这个人的手说:让你胡说八道!结果用力一拔,这个人的手就给拔断了,掉到了地上。前面那个鬼一看,哎呀这不好,这个人帮我说话,我得帮他,于是他就把尸体上面一只胳膊揪了下来,给这个人安上了。

就这样,后边这个鬼一边拔,前面这个鬼一边给他安,等到把这个人的两条腿、胳膊、头、胸,乃至于整个身体全部换了以后,两个鬼就突然停止了争执,然后各自趴在地上,去吃刚拔下来的新鲜的肢体,吃完以后抹抹嘴就走了。

这时候这个人心里就开始想:我的天呐!我父母生的这个身体都让两个鬼给吃了,但是我现在的身体是那个尸体的,是别人的,那现在我这个样子到底算啥?是有身体,还是没有身体?这个人一晚上没睡着觉,就在想这个问题,等到天亮了也没琢磨出来。

于是他就跑到寺院,问寺院里的和尚,他就描述了头天晚上发生的事情。和尚就说:从无始以来,根本就没有什么我,只不过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的因缘和合而已,凡夫就误认为这是自己的身体。你原来的身体和现在的身体,都是四大和合的,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自他之分。

大家看这个故事,觉不觉得很熟悉?因为古希腊的哲学家普鲁塔克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故事,叫做《忒修斯之船》。也就是说,当把忒修斯的一只船,逐渐更换每一个零件,乃至于最后全部更换完毕以后,这只船还是最开始的那只船吗?

其实我怀疑龙树可能是借用了人家古希腊的这个理论,换了个角色而已。因为之前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的时候,就带来了古希腊和古波斯的哲学、雕塑、绘画、数学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印度的文化也是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后来部派佛教时期,乃至于龙树、甚至到无著两位菩萨,对于中观以及瑜伽行派的发展,也是受到古希腊哲学的深厚影响的。

另外,像佛教这个佛像的塑造,就是受到了犍陀罗的雕塑艺术的影响。根据我国中科院丁明夷教授的考古研究来看,最早的佛像就起源于释迦佛灭度以后三四百年左右——这只是最先出现,到后来佛像兴起的时候,就已经到了公元一世纪以后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晚?因为其实在古印度,他们认为雕画佛像是有亵渎之意的,所以在佛灭度的三四百年期间,最多也就停留在对菩提树或者舍利塔的崇拜,是没有佛像的,直到后来受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包括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才出现了佛像。乃至于到公元一世纪以后,很多佛教经文的编撰过程当中,就加入了很多关于佛像相关的文句,比如说造像的功德、礼拜佛像、绕佛,包括对于佛像供香,种种的鲜花、香幔、供灯,类似于这样的祭祀活动。

其实听过咱们佛教史课程的师兄们都应该知道,世尊其实是很排斥类似于祭祀、法坛这种活动的。当时的僧团也是不做这些事情的,因为这都是婆罗门外道比较擅长的。不过后来也是为了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当人们赋予了一定的精神和说法的时候,这种行为其实对我们的修行也是有帮助的。比如说人们会讲礼拜佛像,除了会有尊师重道的功德,还能去除一些当下生起的我慢的心,而且对于锻炼身体也是有好处的。包括我们家里面如果供奉佛像,也能够让我们时刻忆念起佛陀。总之这个发明还是比较有意义的,对于修行确实是有帮助的。

话说回来,这个忒修斯之船的哲学理论,当时古希腊的哲学家就开始思考,这艘船还是不是原来的那艘船?如果是的话,它现在已经没有最开始的任何一个零件了;如果不是的话,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的?

我们现在也知道,我们人体除了大脑神经元细胞以外,其他都会在每隔一段时间更新一次,那我们还是原来的我们吗?就好比说,四岁的你和三十岁的你,还是一个人吗?大小、身高、体型、认知是全部都更换掉的。

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还专门提到过,人虽然同样渡过相同的河,但是经流身边的水却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你永远没有办法再次度过同样的一条河流。所以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未来科技发达了,我们也逐步的把身体里面的零件、内脏、器官乃至于骨头全部都换掉,我还是我吗?如果「我」都没有了,还有「我所」吗?这个大家可以课下去思考一下。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后面佛陀就继续说:圣弟子!如果你能够这样去彻知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所以得到解脱。

大家还记不记得之前的课上,我们说过关于这个「厌离」和「厌」的翻译?如果我们把它翻译成厌恶的话,我们看这个经文:如果我们对色、受、想、行、识讨厌、厌恶,因为厌恶,所以不快乐,不快乐就能够得到解脱。如果这样翻译的话,那解脱也太容易了对吧!所以佛陀他所表达的就是,我们对于五蕴能够彻知、看透,从而接受这种设定,并且放下,不要去执取它,从而达到对于色、受、想、行、识这样的一个解脱。

以上就是09经的内容。

0 0 1 0 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10经的内容其实基本是一样的,除了最后一句就是说:当我们对于五蕴摆脱、解脱的时候,就等于摆脱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束缚。

好,这节课就讲到这里。礼敬世尊!礼敬阿罗汉!礼敬无上正等正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