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由“三三精舍”公众号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内容请关注“三三精舍”公众号。

大家好!上节课给大家出了一个比较有趣的测试题,就是说你被一群食人族给抓了,食人族的长老说有一扇生门,有一扇死门,但是你不知道哪个是生门,哪个是死门。门前也都各站有一个护卫,一个只说真话,一个只说假话,同样你也不知道谁只说真话,谁只说假话。你可以问其中一个人一个问题,那么你问什么问题,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够走出生们呢?截止到我录这节课的时候,我统计了一下,有67名同学给出了答案,但是很可惜,最后答对的只有三个人。

那么答案是什么呢?就是你对其中一个守卫说:如果我问你旁边那个守卫,他后面是生门,他会回答是或者不是?如果你问的这个守卫是一个说真话的守卫,旁边就是一个说假话的,那么这个说真话的守卫所告诉你的,就是这个说假话的守卫说出来的假话。如果你面前是一个说假话的守卫,他旁边这个就是说真话的,那么这个说假话的守卫告诉你的也就是真话反过来的话。所以,不管你听到什么样的答案,都一定是错误的,你只需要把错误的答案反过来,就是正确的答案。

这只是一种解法。还有一种解法,就是你问你面前的这个守卫:如果我问你,你后面是生门,你会回答我是或者不是?如果你面前是说真话的守卫,他后面如果是生门的话,他就会说是。如果你面前是一个说假话的守卫,他后面是生门的话,他知道自己会告诉你不是,但是他要说谎话,他会把这个不是反过来说。所以,无论你面前是说真话的还是说假话的,他告诉你的答案都是一个真的答案。这就是双重否定,或者双重肯定的说法,最后你就会得到一个正确答案,这样一个逻辑。但是很遗憾,没有人往这个方向去想。

其实最关键的就是你后面是不是生门?以及我问你是不是生门,你怎么回答?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昨天在出题之前举的那三个人喝啤酒的例子,也是这样的道理。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小规律,关键就在于你要审题,包括你所给出的一个结论,看似是很相似的,但是思路过程以及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就像这个问题,你后面是不是生门?和我问你是不是生门,你怎么回答?这两个乍看起来是一样的问题,但是导向的思维方式,以及判断机制都是截然不同的。

我给大家玩这个游戏,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明确,你在学习经文的时候,不要含含糊糊的就给抹过去了。就好比说告诉你「无我」,你知道没有我,就过去了。但是你一定要仔细的去审题、思惟、举例子、扩展,这一系列下来以后,你往后推导的结果越清晰,就越能明白经文的意思,同时经文所带给你的提升也是非常精确的。当你拿着各种矛盾的义理放在一起的时候,你就能够知道哪个对你来说是受用的,哪个对你来说是不受用的。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养成一个独立思考的习惯。

都知道四依法对吧?佛陀说「依法不依人」,那么你学习的时候,你先不要去管,不要去纠结是谁说给你听的,哪怕上面就写着什么什么经,里面也写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哪哪哪……你也不要认为里面写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理。就好比说,前一段疫情期间,流传特别广的一部经叫《南无佛说秘瘟经》,这部经不仅有如是我闻,里面连咒语、功德利益什么都有,但是这部经就是一部十足的伪经。如果你要拿着这部经去诵持,你说你这不叫迷信吗?

包括《六祖坛经》,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六祖坛经》到目前为止有三十多个版本,比如说大家很熟悉的一些内容,像「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才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还有「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心动」,像这些语句,在敦煌本里的《六祖坛经》里面就是没有的,是后来添加上去的。

现在好多喜欢禅宗的师兄们就天天讨论,到底「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还是「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一直在纠结这个东西。讨论半天,后来发现原来最开始的《六祖坛经》里面就没有这句话。包括在古本里面,追逐慧能的这位僧人也不叫慧明,叫慧顺,连名字也搞错了。连六祖的名字都有两种不同的写法,一种是智慧的慧,慧能;一种是恵泽的惠。

虽然我们不能很极端的去抠这个字眼,因为他不管是慧明还是恵顺,或者是他用恵泽的恵,还是智慧的慧,这个都不重要,因为名字对于我们修行是无所谓的,但是在法义上,我们是不能无所谓的。就像有的人说,你们到底是学佛的,还是搞佛学的?你是搞研究,还是真正来修行的?他就很抵触你去追根溯源,去比量思考。但是你要理解,我们在追根溯源,在比量思考的同时,我们是针对法义哲学思考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于谁叫什么名字,它产生于哪个年代,他妈妈叫什么,这些东西跟修行没有关系。但法义跟修行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说你进入到一个误区的话,或者说你自己没有想明白的情况下,那这个义理就没有办法去指导你修行,从而你也就不能进步。

所以说,如果你盲目地追随,你也不管它出处,你也不去进行一个比较,你也不去思考,也不管他们中间有没有差别,就自己一腔热血的投入进去,那么你可能会耗费很多的时间都在无用功上面。所以,不管你修学什么法门,信仰什么样的宗教,你在经历过一段时间以后,你要回过头来看一看自己,是不是跟以前的自己不一样了,或者说你在一直稳定的快速的提升。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了在韩国读书的时候。因为韩国它是基督教特别盛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接触到基督教,平时在大街上也都能看到他们教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说有派发零食、唱歌跳舞,就有点类似于咱们现在公园里的广场舞,不过他们是以唱歌为主,跳舞的很少,就唱基督教的圣歌。但是有一点,就是基督教在做人天善法的时候,也就是佛弟子经常说的十善业道,他们在这一方面,远远要比中国做得好很多。这对于韩国人来讲,它就是十分受用的,因为大家都能感受到那种快乐、祥和、温暖的团体气氛。所以说,我们在修学这些东西的时候,先把格局放大一点,心量放开一点,先别着急拿自己所学的那点东西去攻击别人,你先实实在在的学点东西,让自己成长,让自己的智慧开启,这是对你最有好处的。

那么趁热打铁,我们趁着这几道题的思路,来看一下今天要学习的经文。今天要讲的是《杂阿含经》第一卷30经,这部经也是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也就是竹林精舍里面讲的。

3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

尊者舍利弗」大家都比较熟悉了,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因为他的母亲叫做「舍利」,就是印度的一种很漂亮的鸟,所以他也经常被叫做「舍利子」,比如《心经》里面观自在菩萨对话的那个舍利子,就是舍利弗尊者。「耆阇崛山」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灵鹫山,金庸小说里面也提到过。灵鹫山就在摩揭陀国的东北方向。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

「输屡那」这个名字是音译,名字的意思就是二十亿耳,后来证得阿罗汉就是二十亿耳尊者。他有一个特殊技能就是弹琴弹得特别好。他是个音乐天才,并且他也号称精进第一,但是他这个精进第一不在佛陀十大弟子种种第一那个称号里面的。

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尊者舍利弗,问讯起居已,却坐一面,语舍利弗言:

就是说他来到灵鹫山,和舍利弗尊者寒暄以后,就退坐在一面,对舍利弗尊者说:

其实这篇经文是输屡那和舍利弗的对话,世尊不在场,世尊当时是在王舍城。他们都在灵鹫山里面。

我们来看他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不安隐色、变易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他说这些沙门和婆罗门的修行人,在这种无常的、变化的、不安隐的色法当中,乃至于五蕴当中,经常会说到:我比较优越,或者认为我和别人是同等的、是平等的,或者认为我这个人比较差,或者说我个体比较差,那么他们到底是什么原因,不能够明白五蕴的真实意义呢?——就是无常、苦、空、无我。然后,舍利弗就重复了一遍输屡那的问题,就开始发问。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答言:无常。输屡那!若无常,为是苦耶?答言:是苦。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输屡那!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答言:无常。若无常,是苦耶?答言:是苦。输屡那!识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

舍利弗尊者就说:你觉得是怎样的?就是说,你认为色法是有常,还是无常?他就回答说无常。又问他:如果是无常的话,那么是不是苦呢?他说是苦。然后又继续问:如果无常、苦都是变易法,那么你认为圣弟子在这当中能够见到色法是我?或者是异我、相在吗?他也回答说不是。又问他:对于受、想、行、识是不是这样?他说对!也是这样的。

舍利弗尊者就给他开示道: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输屡那!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对于受、想、行、识也做了一个这样的总结。

时,舍利弗说是经已,长者子输屡那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他在说完这些以后,输屡那就得到了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就是指远离了尘垢,尘垢在这个地方特指见惑,也就是见到所断的这个疑惑。断了见惑而得到正见,被称作「得法眼净」,所以得法眼净在这里也意指证得初果。法眼净就是清楚明白的见到了四圣谛的真理。初果圣者就是有法眼净的,这是一个标准。

时,长者子输屡那见法得法,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得无所畏。从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我从今日已,尽寿命,清净归依三宝。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这个「无所畏」是了然于心、无所畏惧的意思,不是说满不在乎的那个无所谓。「优婆塞」就是在家男居士。

这里要说一下「尽寿命,清净归依三宝」,是指终身将三宝作为自己的依靠、自己的皈依。「尽寿命」是终其一生的意思,并不是寿命已经到达了尽头。

我们来看输屡那提的这些问题。之前已经给大家解释过关于无我的一些误区,大家想一想,既然是无我,你在面临境界的时候,你无论选择高傲、低调,还是选择自大、谦虚,是不是都在随境而作变化的选择?变化的核心就是以我为主导的对不对?因为有了自我认知,你才会有高下、内外的这样一种选择,这也是由你的思想维度作为构架标准的。所以当你遇到一个事情的时候,你会进行一个选择,觉得这个情况我要谦虚一点,面对那个事情就要高调一点。不是有一句话叫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吗?虽然这句话也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市面上有一个特别流行的说法,说《易经》里面六十四卦,只有谦卦六个爻都是吉利的,所以我们要谦虚,就会导致所有的事情都很顺利。这句话乍一看还挺对的,但实际上《易经》的哲学,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就是讲究辩证法,它是阴阳两面融合交汇的,是没有绝对的。

狂妄自大和低调谦虚,真的永远都是错误或者都是正确的吗?也不见得。就像现在国外一直控诉,说这次疫情是由中国武汉地区传出去的,我们大家听到这样的说法都认为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因为你没有十足的证据来表明这个疫情是由中国传出去的。那么如果我们中国的外交部发言人,他一开记者招待会就说对不起大家,可能是我们的失误,让大家遭受了这样的伤害,我们能这样说吗?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我们要实事求是,不是我们的就不是我们的,你不能进行栽赃陷害。

大家要认识到一点,释迦牟尼佛所讲出来的,是教给大家解脱之道,他不是教给你做人做事的道理的,不是心灵鸡汤,这点一定要搞清楚。因为修行、解脱都是你自己的事情,是你个人的事情,你修行怎么样和别人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叫心内求法,你学会了,你去体会、去实践,提升自己,而不是每天拿着你学到的一些很局限的知识去要求同修,把别人往你的错误认知里面去套。

你如果是真心的去指导,或者说去跟别人探讨,那没有问题,哪怕说错了也不要紧,因为大家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但是你不能用强盗逻辑,什么叫强盗逻辑?我见过一个师兄,他很有意思,有一次他叫我名字叫错了,我就纠正他,结果他说你还学佛呢?你怎么有分别心呢?哪个名字不都一样吗?所以我听到这个话就觉得哭笑不得。相信很多去寺院做过义工的,或者说接触过一些佛学团体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或者说遇到过这样的人和事情。那么你现在学过这节课了,你就知道,如果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师兄,这样的事情,应该怎么样去帮助这些师兄,把他们的这种强盗逻辑思维给矫正过来。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礼敬世尊!礼敬阿罗汉!礼敬无上正等正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