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注“2020东京奥运会”的朋友,应该已经察觉到了,印度迄今为止只获得了2银3铜。

无独有偶,来看看历届奥运会印度的收获。

  • 2016年:0金、1银、1铜
  • 2012年:0金、2银、4铜
  • 2008年:1金、0银、2铜
  • 2004年:0金、2银、0铜
  • 2000年:0金、0银、1铜
  • 1996年:0金、0银、1铜
  • 1992年:0金、0银、0铜
  • 1988年:0金、0银、0铜
  • 1984年:0金、0银、0铜

其余的我就不再做陈列,基本都是类似情况。

要说印度不重视吗?那倒也不是。

当印度选手米拉拜,获得49公斤级举重首枚银牌的时候,那叫一个举国欢腾,印度民众、记者也是夹道相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方面说明,他们对于奥运奖牌的重视。

另一方也说明,奥运奖牌对他们来说非常稀缺。

暂且不谈一些“意识形态”的话题,在这个地方的确存在一些客观因素,从而导致奖牌的匮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教与饮食

宗教与饮食

按理来说,“体育运动”跟“宗教”根本八辈子搭不上边,但印度是个例外。

我们知道很多印度人不吃肉,尤其是牛肉,甚至有部分人只要是肉都不碰,包括猪肉、鸡肉、鱼肉等等,这就是宗教习俗养成,而肉类的摄入就关系到身体素质。

现在来了解一下印度的宗教占比与饮食的关系,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紫色为印度教占79.8%
  • 绿色为伊斯兰教占14.2%

由图可见,印度教占比将近80%,这就牵涉到他们“吃肉”的问题。

印度教并不是不能吃肉,而是规定不能吃牛肉,像其他一些肉类都可食用。

但是印度教有一条教义,大概的意思是:越是下等的人,越是喜欢吃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印度拥有“种姓区别”的情况下,加剧了这种现象,谁都不想承认自己是下等人,想吃肉也得憋着。

在他们心中潜移默化就形成“吃肉就是下等人”的不成文共识。

久而久之,有相当一部分人就变成“素食主义者”,这种习惯或将传承到下一代。

其中,越是高种姓的群体,越不吃肉,这样以便来体现自己的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吃肉所导致的情况就会有3个。

1、大部分的摄入均为碳水以及糖分,也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印度人壮而不实,讲白了就是虚胖。

2、虽然印度是人口大国,但其实可筛选的人口其实并不多,其他地方是“优中选优”,而它是“普中选优”。

3、运动员在训期间,不摄入或者少摄入肉类,导致身体素质出现差异。

肉类对于运动员的元素补充尤为重要,牛肉更是优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素食无法提供肉类所含有的一系列特殊维生素和矿物质,例如维生素B12,它是人体造血的必须元素,也是保持良好耐力的必备元素。

研究表明,一个素食主义者铁的吸收量仅为5%,而肉类中所含的血红素铁被人体的吸收概率是非血红素铁(植物中所含的铁)的3倍。

“铁”是将氧气输送至肌肉的重要元素,人体缺乏铁就会感到明显的乏力,对运动员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尤其是对田径类目的运动员。

直白一点的理解,就是偏食影响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人对“劳力”与“体力”的理解

印度人对“劳力”与“体力”的理解

我查阅了一些相关文章,有一位作者提出印度人的三观“与众不同”。

其中一条是上个章节提及的“饮食”,还有一条是这个章节要说的“劳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本这8条就可以概括,印度人对“上等人”与“下等人”的理解。

而排在首位的就是“脑力”与“体力”。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认为体育 = 体力 = 劳力,这是骨子里的东西。

即便是体育项目也会有区别,比如不消耗体力的“射击”等等......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印度获得了历史上第一枚金牌,是由阿比纳夫·宾德拉获得,项目为气步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阿比纳夫·宾德拉

这是一个“不用流汗”、“不用吃肉”的体育项目。

当时阿比纳夫还获得2000万卢比的奖金,折算成人民币大约为400万。

但这2000万卢比对于阿比纳夫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因为他本身就是富裕家庭、高种姓,同时他本人还是一家公司的CEO,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MBA。

气步枪这个项目,就很符合所谓的“印度贵族”。

但这个“冠军”是由个人家庭培养,并不是由印度的国家队培养,连他从德国去北京的机票都是自己掏钱。

对于印度的普通人,也根本就无法从事这种需要高成本的项目,最多只能参加一些高种姓眼中所谓的“体力项目”。

这个比例又进一步的倾斜,毕竟这种“高雅”的项目为少数,这是一个点。

另外一个点,再来看一下种姓的分层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婆罗门的占比大约为5%
  • 刹帝利的占比大约为10%
  • 吠舍的占比大约为20%
  • 首陀罗的占比大约为45%
  • 剩余的大约20%,属于没有资格入列的“无种姓”。

印度人口截止2021年,为13.24亿。

那首陀罗+无种姓的总和,大约为8.6亿,他们的生活条件属于什么水平,我就不多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已经不是“能不能吃肉”、“要不要参加”的问题。

而是“吃不吃得起肉”以及“有没有这个成本从事”的问题。

如果有这个体力,我相信他们更愿意以“劳作”换取“报酬”,而不是参加对于他们来说看不到的尽头的体育。

据了解,印度有14%的人口营养不良,并且印度儿童营养不良人数属全球最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的情节,如父亲义无反顾支持女儿摔跤,母亲偷偷给女儿吃肉等等,在印度的现实生活中,基本找不到。

电影终归是电影,只能算是一种理想,一种励志。

“活在当下”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摔跤吧,爸爸》

“刚性条件”的落后

“刚性条件”的落后

本人是没去过印度,但网络信息渠道是发达的。

一位长居在印度的上海网友透露,他原是跑步爱好者,但自从去了印度之后,无比想念家乡的马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友发文部分内容

原因是他所在的城市的马路,根本无法满足最基础的跑步活动,多是砂石甚至是土路。

并且,想找一个适合跑步的场地都没有,包括小学、中学甚至是知名大学都没有沥青跑道或者橡胶跑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某中学

其中提到“印度理工孟买校区”、“印度理工德里校区”、“贝拿勒斯大学”,它们连煤渣跑道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贝拿勒斯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理工孟买校区

在卫星地图搜索之下,终于找到了一个拥有橡胶跑道的大学 —— 印度理工金奈校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理工金奈校区

但是奇葩的是,这个学校的跑道无人使用,却养满了印度羚羊。

想想也是,如果印度羚羊可以去参加百米赛跑,牙买加的博尔特应该也要甘拜下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连一个最基本的跑步、热身、训练条件都无法满足的地方,在相关项目上如何能有所成就?

而印度的天气条件也不算优异,常年炎热,室外跑道都没有,更别提室内了。

不知道应该说大环境影响了实力,还是实力影响了大环境。

综上所述,3个章节算是印度代表队在奥运会上的实力体现。

在主观更在客观。

在个人更在条件。

我是@JUMP李大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