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16世纪是大航海的时代,身为新航路的开辟者之一,大力发展航海事业的葡萄牙海军一跃成为欧洲海军的翘楚,横行于大洋之上。而同时期的东方,中国正处于明朝统治之下。郑和下西洋的余波还未完全消散。明朝海军(水师)仍是东亚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那么,明朝与葡萄牙的海军碰撞,东西方的摩擦,将会鹿死谁手?谁将夺得“最强水师”的称号?本文将为你一一道来。
一 海上帝国——葡萄牙的崛起
1143年,葡萄牙获得了独立。成立了葡萄牙王国。葡萄牙是个小国,国土是一块狭长的沿海土地,几乎没有什么内陆地区,加上人口密集,内部资源稀缺,依靠内部机制解决这会矛盾毫无可能,只有寻求外向的扩张,转嫁经济危机。陆地上,强大的宿敌西班牙堵住了葡萄牙所有向外扩张的路径,因此,谋图海上的发展成为葡萄牙求取生存的惟一手段。

葡萄牙王国旗帜
在14世纪末。葡萄牙就开始进行海上探险活动。在若昂一世在位期间(1385-1433),葡萄牙确立了向海上发展的国策,1386年葡萄牙与英国订立了“温莎条约”,确立了英葡同盟,此后数百年英葡同盟一直以各种形式维持着,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长期有效的国家同盟。1415年,若昂一世和儿子亨利王子亲自率领一支由19000名陆军、1700名海军和200艘战舰组成的庞大军队,攻占了非洲西北角的重要城市休达(今塞卜泰),控制直布罗陀海峡,此事件被认为是葡萄牙海上扩张政策的正式起点。

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1385-1433在位)
若昂一世的小儿子亨利从小就表示了对航海的极大兴趣,虽然他没有能继承王位,但是他对政治没有兴趣,这样反而更能使他专心航海事业。

航海家亨利亲王(1394-1460)
亨利王子对航海的贡献不是亲自去探险,而是大力推动探险的进行。他在那里创办了一所航海学院,培养本国水手,提高他们的航海技艺;设立观象台,网罗各国的地学家、地图绘制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共同研究,制订计划、方案;广泛收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种种文献资料,加以分析、整理,为己所用;并大力鼓励造船和改进航海技术。
1420年,在亨利支持下,葡萄牙舰队发现马德拉群岛(请大家在世界地图上找到此处),1427年,发现亚速尔群岛,1445年,葡萄牙人达到塞内加尔。佛得角等地。亨利于1460年去世,死后,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因财政问题一度陷入停滞,但是,不久,葡萄牙人就继续他们的航海事业。
在阿方索五世(1443-1481),若昂二世(1481-1495)在位期间,葡萄牙人继续他们的海上探险。(前者是亨利王子的侄子,后者是侄孙)。1482年,葡萄牙人发现了刚果,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

迪亚士
1497-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的老路,在好望角继续前进,在阿拉伯向导的带领下,终于横穿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影响深远,也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达伽马(1469-1524)
1494年6月7日,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一世在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和解下签订《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确定通过佛得角群岛以西2200海里处的“教皇子午线”为界,瓜分欧洲以外的世界,东半球属葡萄牙,西半球属西班牙 。从此之后,葡萄牙就专业在亚洲和非洲进行殖民扩张活动。一个海上帝国葡萄牙悄然崛起。

教皇子午线

新航路的开辟
二 葡萄牙海军
由于葡萄牙国小人少,而面对的亚洲国家比西班牙面对的美洲土人要强不少。所以葡萄牙不是以征服大片土地为策略。而是用海军控制重要的贸易线路和据点,在贸易据点上修筑堡垒,进行防卫,对当地居民,葡萄牙人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段,进行殖民扩张。因此,葡萄牙海军成了葡萄牙进行扩张的重要力量。
葡萄牙海军以卡拉克战舰和卡拉维尔快舰为核心力量。卡拉克(Carrack)战舰是一款在15世纪盛行于地中海的三桅或四桅的帆船。也翻译作卡瑞克战舰。同时期的日本史书将其称之为“黑船”。它的特征就是其巨大的弧形船尾,以及船首的巨大斜桅。而它在前桅及中桅装配了数张横帆,后桅则配上一面三角帆。卡瑞克帆船是欧洲史上第一款用作远洋航行的船舰,这是因为它的庞大体积能够在汪洋大海中保持稳定;此外,它被划分大量空间,得以摆放足够远洋航行的物资。
卡拉克战舰体积庞大,防护严密,军方的加入使有些卡瑞克型帆船成为重2000吨,3桅杆,多层甲板的超级帆船。具备的多层甲板可以放重型火炮,亦便于发射并排的侧舷火炮,火力非常强大,非常恐怖。可以说,超过了当时亚洲任何战舰。欧洲的航海家也对卡拉克战舰不断改进。除了改进船帆船船桅,在舰炮上,铸铁取代了焊接的煅铁。可以固定在架子上的后膛炮取代了装在有轮子的小车上的前装炮。这些都强化了舰炮的性能。16世纪出现的带铰链的炮门使得较低的,接近水线的甲板上也可以安置大炮,这增加了船上炮的数量。这些创新使得重炮战舰的概念得以实现。此外,人们也在它身上增加了船首斜桅,以及减低的艉楼的高度,令它更便于在海战发挥威力。后来在16世纪初,它更被安装了多层的甲板,以便于安装更为巨大的炮座,增加威力。

卡拉克战舰
另一种比较轻便的是卡拉维尔快舰。卡拉维尔帆船比卡拉克帆船更轻,而且吃水线亦较浅,更适合于沿岸及河川的探险,亦减低船只的负担。在船帆方面,它使用了地中海普遍见到的三角帆(又称拉丁帆),转舵性能变得更高,船帆更易鼓起,速度亦大幅增加。卡拉维尔帆船满足了当时冒险家要求的经济性、普遍性、操舵性及速度,成为当时欧洲最盛行的帆船。初期的卡拉维尔帆船全长大约二十至三十米,重约五十吨,只装备两根船桅,船长和船阔比例为3.5:1。这使得船只平衡力极高,速度及机动性亦可以并存。后来,葡萄牙人发展出新的造船理论,并欲加诸实行。15世纪末,随着葡萄牙人发现了好望角,卡拉维尔帆船便开始添加了远洋航行的特性,这些新的造船理论及技术可以试行。他们尝试以以三桅代替两桅,并把横帆和三角帆混合使用,提高了远洋航行所需的速度。此外,葡萄牙人更把卡拉维尔帆船的船艏楼及船艉楼增高,以提供远洋航行所需的稳定性。

卡拉维尔帆船
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随着欧洲列强在新大陆殖民地的扩大,当时欧洲比较普及的卡拉克型和卡拉维尔型船只已不能承担越来越繁重的大西洋航运任务.注意到这点的列强们开始增加大型商用货船研发和旧型商船大型化的投入.随着包铜工艺的完善,16世纪初,以卡拉克型船框架为基础,整合了卡拉维尔船的优点并采用新工艺后,盖伦型军民两用型船终于行驶在大西洋的黄金水道上,直到大航海时代结束。

盖伦船
盖伦船,全长46-55米,排水量在300-1000吨,后期大型盖伦船排水量甚至达到2000吨.风帆结构和布局与卡拉克相似,但也有采用4桅构造以悬挂更多的帆布的型号.因为包铜技术船身采用了多层甲板和多层船楼构造的盖伦船在诞生后就受到西班牙军方和商人的青睐,在远洋线路上完全取代了旧型号的船只,被称为西班牙宝船。盖伦船结合了卡拉克战舰和卡拉维尔战舰的优点,吨位大,火力强大,但是同时不需要如卡拉克船一样的众多操作人手,也可以在浅海和近海航行。无敌舰队中也配备了大量盖伦船,并根据其构造改良了接舷战术,这令当时处于敌对状态的英国苦不堪言,只能通过海盗的游击战来牵制西班牙海军.这种状况持续到1588年无敌舰队远征,遭到英国远程火炮和暴风的双重打击惨败为止。
在小型船只方面,葡萄牙海军也会使用中世纪传统的加莱(Galley)桨帆船,主要依靠人力划桨航行(如图所示)。到后来,威尼斯人改进了加莱桨帆船,发明了新型的加莱塞(Galleass )帆船,也为葡萄牙人所采用。同样作为一种使用帆桨混合驱动力的桨帆船,加莱塞要比加莱更依赖风帆,因为加莱塞比加莱也更大更重。加莱塞的排水量通常为600吨以上,某些巨型加莱塞的排水量甚至超过1000吨,堪称当时地中海上的巨无霸。凭借着“无与伦比”的体量,加莱塞能搭载超过传统加莱船数倍的火炮和武装人员,火力和兵力是它最大的优势。火炮通常被集中在船首炮塔和船尾两端,加莱塞早期舰载火炮不过20余门(主要是能破坏敌舰船体的常规火炮,什么佛郎机、百子炮之类的不算),到了17世纪被加强到30-40门,以适应海战中对火力的追求。

加莱战船
加莱塞的战术简单又有效,在发生传统接舷战前它率先用强大的火力打击敌舰削弱敌人(致命一击),而后甚至可以再利用硕大的金属撞角冲撞对手船身。如果这两种打击手段都不奏效,还可以派出船上搭载的大量武装人员登上敌舰用刀剑弩枪给予敌人最后一击。

加莱塞战船
依靠“船坚炮利”,葡萄牙海军横行于印度洋之上,在印度洋沿岸进行殖民活动。1507年,阿尔布克尔克就率舰队进攻霍尔木兹,以6艘战舰大败当地穆斯林王公的100余艘战舰。当地统治者投降。允许葡萄牙人修筑要塞,1515年,葡萄牙人控制霍尔木兹海峡。1509年,为了争夺印度的重要港口第乌港,葡萄牙海军与穆斯林联军(印度——埃及——奥斯曼帝国)爆发了著名的第乌海战。由葡萄牙 18艘战舰(包括12艘卡拉克战舰,6艘卡拉维尔战舰)1500葡萄牙人,400印度科钦盟友对阵穆斯林联军 12艘威尼斯大船,80艘小船 数千兵力。尽管人数处于劣势,但葡萄牙人的火力十分强大,战斗一开始,葡萄牙人就抢先发起进攻,第乌要塞的岸炮射程不如他们,因此无法造成任何威胁。葡萄牙步兵不但装备精良,善于射击,还可以非常熟练的投掷榴弹。葡萄牙的船只是为了在大西洋航行而造,抗浪性能优良。火力凶猛,直冲过来。把穆斯林海军打的晕头转向

第乌的位置
穆斯林战船多是传统战船,火炮很少,无法与卡拉克战舰相提并论。穆斯林军队还准备按照传统战术,撞击并靠拢敌舰,将围系白头巾、手持月牙大刀的勇士送上敌舰展开肉搏时,葡萄牙舰队的大炮在100码之外就把他们击沉了。阿拉伯联军的排浆船和单桅帆船既没有火炮,弓箭的射程和威力也小的可怜。根本不是葡萄牙人的对手。少数穆斯林船只接近葡萄牙船,才发现,对方船舷太高导致士兵爬不上去,结果被葡萄牙士兵以火器打得七零八落。狼狈逃走。双方激战数小时,穆斯林海军不敌,狼狈逃走,葡萄牙获胜,以伤亡一百余人代价歼灭俘虏千余人。战后,1535年,葡萄牙人彻底占领第乌,1546年,又打退印度人的反攻(第二次第乌海战)在此之前,1510年,葡萄牙人已经武力占领果阿。果阿成为葡萄牙人在印度的殖民中心,直至印度独立,葡萄牙占领印度许多港口,进行殖民活动。

葡属印度

传统的阿拉伯帆船
葡萄牙同时也将侵略魔爪伸向东南亚,1511年7月,葡萄牙军在印度阿尔布克尔克的率领下分乘11艘卡拉克战舰。3艘卡拉维尔战舰,2艘加莱战舰。共千余侵略军悍然发动对马六甲的入侵战争。当时统治马六甲的是马六甲苏丹国,(中国史书称为满喇加王国)是控制东西方海上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当地统治者以都城马六甲城为核心,吸纳了来自印度和红海地区的商船,以及南洋和北方的商队在此贸易交换。此城也因此富甲一方,成为东西方海上贸易线上的要冲。明朝初年的航海家郑和便数次率领宝船队途径当地。当地统治者多次参与朝贡,是明朝的附属国。7月葡萄牙军抵达,在舰炮火力援助下,葡萄牙士兵组成方阵,冲向马六甲守军。守军继续在盾牌兵的掩护下,用弓箭和吹管朝着他们射出带有毒药的利箭。身披板甲,头戴钢盔的葡军并不理会这些箭矢,直接杀到了栅栏跟前,用火枪和长矛攻击那里的守军,将守军击溃。反攻的马六甲军也被葡萄牙人的火枪齐射打退,损失惨重。马六甲守军依靠建筑物顽强抵抗,使得葡萄牙人进攻受挫。8月8日,葡萄牙人再次发起攻击。旗舰海洋之花号趁着涨潮,用侧翼的火炮和塔楼上的各种武器压制要塞里的守军火力。另外2艘加莱战船贴近海岸,掩护登陆部队再次出击。这些陆战队再次顶着守军的密集火力,击破了栅栏附近的守军,并占据了大桥和清真寺。一些葡萄牙战船从大桥下冲入了内港,并帮助登陆部队建立了新的炮兵阵地。由于不少守军躲入街道后从屋顶向冲入街道的葡军射击,葡萄牙人纵火焚烧城区。火光冲天,马六甲人纷纷溃败。海军舰船与炮兵则继续对着王宫和要塞不停的射击。10天后,马六甲苏丹穆罕穆德见无法抵挡,弃城逃走,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马六甲的灭亡是亚洲许多小国被西方殖民者吞并的缩影,依靠船坚炮利的海军支援,葡萄牙靠为数不多的陆军就可以击败数量众多的亚洲当地军队,进行殖民统治。马六甲的灭亡可以很好体现西方“船坚炮利”所带来的巨大战术优势,万余马六甲守军被千余葡萄牙军队轻松大败。我们可以看出,人数优势弥补不了装备和技战术的巨大差距,西方列强此时已经基本确立了对亚洲的军事优势,在西方列强对亚洲的殖民扩张中,除了对抗奥斯曼,波斯,中国等大国,西方列强几乎所向无敌。而即使是这类亚洲大国,对付西欧军队要想取胜也非常不容易。值得一提的是,战后,马六甲苏丹穆罕穆德向大明求救,明朝没有理他。(原因是明朝已经丧失了远洋投送能力)。马六甲非常荣幸成为第一个被西方列强灭亡的中国附属国,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引起明朝的重视。

葡萄牙士兵
三 16世纪的明朝海军
此时,郑和下西洋的余晖逐渐消散,15世纪中后期,统治者的不重视使得明朝海军开始衰落,不但郑和舰队中那种大型战船宝船早已停止生产,因朝廷经济力量不足和海禁政策。连两千多料(一料是一百二十斤)设五桅,可承载五六百人的远洋战船也不复存在,此时的明朝的海军,几乎只能在近海作战,最大的战船是福船和广东船。不过,相对东亚地区而言,明朝的海军仍然具有无可动摇的优势地位。
福船,即福建船,是中国古帆船的一种。明嘉靖年间胡宗宪所著的《筹海图编》,有对福船的描述,有“高大如楼,其底尖, 其上阔,其首昂而口”、“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敌舟小者相遇,即犁 沉之”、“而敌又难于仰攻”、“诚海战之利器也”、“能行于顺风顺潮回翔”、“不便亦不能逼岸而 泊,须假哨船接渡而后可。”等记载。 明嘉靖年间戚继光所著的《纪效新书》,也描述福船“高大如城,吃水一丈一二尺”、“福船城风下压,如车辗螳螂,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是以每每取胜”、“惟利大洋,不然多胶于浅”、“非人力可驱, 全仗风势”和“无风不可使”等优缺点。若贼舟沿浅而行则福舟惟无用矣,故又有海沧船之设。戚继光在闽浙沿海组建了一支对抗倭寇的舰队,此舰队主要采用福船。船上装备大发贡、碗口铳、鸟嘴铳、喷筒等大小火器。士兵用各种火器冷兵器杀伤敌人。福建船可分六号。一号二号俱名福船,势力雄大,便于冲犁。大型福船可乘官兵百余人。而一般福船可编士兵5甲共计55人,船工与杂役9人,共64人。三号哨船,又称草撇船;四号冬船,又称海沧船。哨船与冬船比福船小,便于攻战追击,海沧船吃水七、八尺,风小亦可动。五号鸟船,六号快船,鸟船与快船又称开浪船,开浪船又更小,吃水三、四尺,容纳三十~五十人,便于哨探。从以上的描述我们看出,福船吃水较深,始于海上航行。在近岸容易搁浅。在无风情况下也不能航行。

大福船
另一种主力船只是广东船,也叫广船。广船,又称广东船、乌艚,是中式帆船的一类,大小相当于福船,广船以本省所产的铁力木所造,船体高大结实,船首尖而船体较长,吃水较深,具有较好的耐波性。福船的坚固程度高于由松杉所造的福船,若广船与福船在海中相撞,福船会被撞碎。然而广船造价为福船的两倍,修理也只能用铁力木,但耐用程度亦较好,也比较耐虫蛀。广船形制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在里海则稳,在外洋则动摇。于浪漕中起伏荡漾导致火器未必能中。船上装备了船炮大发贡(即鹰炮,是falcon之音译),佛郎机与火毬,冷兵器。在海上作战时,先以大发贡轰击敌舰,击碎其船板与船舷。稍近时,以佛郎机和弓箭射击,接近敌舰时,抛掷各类燃烧或爆炸性火器,然后进行撞击或者接舷战。广东船尽管战斗力较强,但是也存在造价昂贵,损毁后难以修理,遇到大风浪晃动较大的缺陷。一般只在广东沿海运用。

广东船复原图
除广船和福船外,沙船也为明军所广泛采用。是长江口一带的平底海船。沙船结构独特,方头、方梢、平底、浅吃水,具有宽、大、扁、浅的特点,底平能坐滩,不怕搁浅,吃水浅,受潮水影响比较小;沙船上多桅多帆,桅高帆高,加上吃水浅,阻力小,能在海上快速航行,适航性能好;载重量大,一般记载说沙船载重量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沙船具有适航性好、吃水浅、载重量大,安全性高等特点,能在江河湖海广泛应用。
沙船的表现出众,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船底扁平,造成航速较慢。经过实践摸索,船工对沙船进行了技术改造,在船艏加装梗水木、船腰增设腰舵、船艉加挂太平篮,实现全风向航行。在七级大风下,沙船依然平稳行驶。此外,沙船穿浪能力不足,削弱了它的远洋能力

沙船
在晚期,明朝海军还使用鸟船这一新型船只。鸟船这种船型在郑和下西洋时就已经具备。鸟船是浙江沿海一带的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称鸟船,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由于鸟船船头眼上方有条绿色眉,故它又得名绿眉毛。鸟船诞生于嘉靖年间,最初的船型修长,艏艉尖细,船身低矮,三浆一橹,可容纳三五十人,是浙江沿海常见的小型渔船。万历年间,出现了鸟船2.0版。船身进一步加大,由四浆变成六橹,船艉增加一橹,这样可以做到“有风扬帆,无风摇橹”。到明末,远洋贸易大都以鸟船2.0plus为主力。船身长达23米,船尾设橹,取消了两旁的船橹。
鸟船体积的增大,引起了多方的关注。随着热火器的普及,明朝水军大量装备了鸟船,用于近海作战。为了适应水战,鸟船分为单层和双层,每艘船装备的大小火炮,少则18门火炮,多则36门火炮。商人看中的鸟船载重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将其豪华装修,造价是官船的数倍,在船艏二侧设有牙状设置,用来防止海盗登船,在薄弱部位钉着铁钉,“使贼不得近板”。正因如此,鸟船成为海盗重点关注的对象,明末大海盗刘香将抢劫的鸟船据为已有,改装成载员三百余人、架炮十余门的海盗船。可以说,明朝的海军,在当时的东亚,具有领先地位。

鸟船
四 明朝与葡萄牙的较量
无论是明朝的福船,广船,还是鸟船,单从技术层面而言,显然不能与排水量达千吨,舰高十几米,可乘员百余人,装备十几门甚至数十门大炮的卡拉克,盖伦战舰相比。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是技术,对战术的灵活运用也非常重要。明朝与葡萄牙海军是否交锋过呢?答案是有的,早在1513年,葡萄牙人就来到中国南海。在珠江口的屯门岛驻扎下来。修筑要塞。赖在当地不走了。葡萄牙人企图以屯门为跳板,武力入侵中国,逼迫明朝答应葡萄牙人的无理要求
葡萄牙人经常上岸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恶不作。又借口谈判通商,赖在当地不走,明朝将葡萄牙人成为佛朗机人,朝廷官员认为佛朗机人扰民甚重,要求对葡人进行驱逐。正德十五年(1520年),御史丘道隆及御史何鳌都曾向明武宗上奏要求驱逐佛朗机人,但由于正德皇帝对佛朗机人有好感而不了了之。葡萄牙人买通正德皇帝的宠臣江彬。葡萄牙人或者亚三(其实是冒充葡萄牙人的中国人),更是取得了正德皇帝的信任,成为了正德的亲信,还教他葡萄牙语。葡萄牙人的气焰更加嚣张。
1521年,正德皇帝驾崩,嘉靖皇帝继位,忍无可忍的明朝政府处死江彬和火者亚三。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葡萄牙人立即滚蛋,葡人断然拒绝。8月,时年56岁的广东海道副使汪奉命驱逐佛朗机(葡萄牙)人。此时葡萄牙人由阿尔瓦雷斯 (Pedro Álvares) 率领,已占据屯门岛附近若干年。双方决战在即。8月,汪亲率军民猛攻葡人船队,此时又有科埃略(Duarte Coello)及雷戈(Ambrocio do Rego)各带两艘大船前来援助葡人,明军终因葡人火炮猛烈而败阵。狼狈退走。汪在第一次进攻失败后,新制定了作战计划。准备了一些装满油料和柴草的小舟,待一天刮起很大的南风,汪率军士4000众,船只50余再次攻打葡人船队。先将一些填有膏油草料的船只点燃,火船快速朝葡人船只驶去,由于葡人船只巨大,转动速度缓慢,无法躲开火船进攻,很快燃烧了起来,葡人大乱。汪又趁机派人潜入水下,将未起火的葡人船只凿漏,葡人纷纷跳海逃命。然后汪命军士跃上敌船与葡人厮杀,葡人大败。最后剩下三艘大船,在9月7日趁天黑逃到附近岛屿藏身。天亮后,风向逆转,葡人才借强劲的北风勉强逃过明军的追击,逃回已窃据的马六甲。明军获胜。这就是所谓屯门海战。
不甘失败的葡萄牙人又卷土重来,1521年,300名葡萄牙侵略军分乘5艘战舰,进犯广东新会西草湾。西草湾海战爆发。当葡军进犯至西草湾时,备倭指挥柯荣、百户王应恩率军抵御。激战中,潘丁苟率先登上葡军战舰,明军齐进,与葡萄牙军接舷战,葡萄牙人抵挡不住,大败,明军生擒包括葡萄牙指挥别都卢在内的四十二人,斩首三十五人,俘获被葡军掳掠的男女共十人,并俘获葡军船只两艘。但葡军残余三舰又发动反攻,将明军所俘战舰焚毁,王应恩战死,葡军残部逃走。此战过后。葡萄牙见明朝防备严明。不敢再进犯,20多年没有再出现。
这两场海战虽然明军侥幸取胜,但是拥有数倍兵力优势的明军面对葡萄牙人,因为惧怕葡萄牙人的炮火,竟然无法通过正面海战击败葡萄牙人,只能通过“火船”或者“偷袭”“接舷战肉搏”的手段才能战胜葡萄牙舰队,可以说并不光彩。两次海战葡萄牙人人数不多,且都是实力较弱的加莱浆帆船。葡人一贯仰仗的卡拉克战舰和卡拉维尔战舰并没有出场,如果葡萄牙军是这两种战舰,胜败实在难料。但是,通过此战,明军也认识到了葡萄牙人武器先进,船坚炮利。明军引进了葡萄牙人的大炮,命名为佛朗机,还有火枪,同时,仿造葡萄牙人的桨帆船,命名为蜈蚣船,此后,明朝海军通过仿制西方战舰,引进西方火器。不断加以改进。明朝海军走向一次中兴过程。到了17世纪初,明军及明朝海盗头子的战舰甚至可以与当时先进的荷兰海军一战,虽然在技术层面相比西方仍有不小差距。但是,明朝海军善于学习,通过兵力优势和灵活机动的战术多次重创西方殖民者,保卫了祖国的海疆,为这个腐朽而又古老的帝国争取了最后的一丝光辉与荣誉。

蜈蚣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