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储能概念板块再迎政策利好,这已经是20天来储能行业的第三弹利好政策。在政策强力刺激下,储能板块的股价已经踩着风火轮跑了快一个月了。这个概念板块的估值都非常高,为什么市场给他们这么高的预期?整个行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行业天花板有多高?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能到底谁是最火赛道?今天我想从行业概览的角度,从政策、产业链、市场空间、竞争格局这几个方面来说说对整个储能概念板块的个人看法,和大家交流。

一、政策连发,储能发电侧、用户侧商业模式逐渐清晰

一、政策连发,储能发电侧、用户侧商业模式逐渐清晰

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鼓励发电企业通过自建或购买调峰储能能力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并网规模。为鼓励发电企业市场化参与调峰资源建设,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照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小时以上,下同)配建调峰能力,按照20%以上挂钩比例进行配建的优先并网。

图注: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这个政策的重要性还得结合上个月底的另一个储能政策一起看:

7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要求各地要统筹考虑当地电力系统峰谷差率、新能源装机占比、系统调节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峰谷电价价差,上年或当年预计最大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

由于新能源电站加装储能的方式还未进入平价阶段,收益与投资不匹配一直以来制约了储能的发展,电站自主加装储能的积极性不高。这两个政策,是继7月23日确定了储能的中期目标后的重磅政策。一个是从发电侧,激发发电企业配置储能的积极性,一个是从用户侧通过扩大峰谷电价价差来引导用户侧削峰填谷,改善电力供需状况,从而降低了发电侧和电网侧新能源消纳的系统成本,支持新能源高质量快速发展。两大政策将从市场机制的角度推动储能经济性拐点迅速到来,打开万亿市场空间。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为什么呢?首先,《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这是一个发展阶段定调的问题。在这之前,新型储能(指抽水蓄能以外的储能技术)的发展还处于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的阶段。因此,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的发展将会迎来跨越式发展,进入一个加速期。

图注: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前的产业政策未对储能的装机规模有过量化的目标。但这次《指导意见》里明确:到2025年,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这个《指导意见》的意义和效应可以类比2020年12月气候雄心峰会上,习主席提出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有了量化装机目标,我们就能测算出这五年整个板块的年化复合增速。先来看现在的国内累计装机:

根据CNESA《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1.79GW,同比增长4.9%;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位列第二,为3269.2MW,同比增长91.2%;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2902.4MW。

(信息来源于CNESA)

这么一算,截止2020年底,除去抽水蓄能的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约为3.8GW。五年内要达到30GW,相当于年均装机5.24GW,CAGR高达51%。如果储能经济性持续改善,那储能的装机规模很可能超过这个最低标准。

除了上面三个国家部委层面的行业政策,自去年年底到今年,全国很多省份的能源局都发布了风电和光伏强制配储的政策,基本上要求新建风光发电项目在10%-20%区间,储能的大力推进势在必行。

从总量目标到强制配储,到用峰谷价差套利等模式来解决储能的经济性问题,国家对于推进储能出的是组合加速器。而且,后续应该还会有更细节的政策或实施办法出台。储能即将从一个政策推动发展阶段迈入政策和市场双推动阶段。而我们从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政策和市场的双推动才是行业爆发的阶段。

图注: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二、储能的技术路线

二、储能的技术路线

既然储能还未进入平价时代,又处于多技术路线共同发展的阶段,我们有必要从新型储能的类型和产业链来看看未来各大路线的发展前景。

我们先来看看《指导意见》中的一段话:

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以需求为导向,探索开展储氢、储热及其他创新储能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应用。

从这段话,不仅看出国家多元化发展储能的方向,而且各种储能技术的发展阶段,推进顺序也很清楚。锂电池的电化学储能最具有规模化商业化的基础,持续降本是关键。压缩空气、飞轮储能和钠离子电池逐步进入商业化初期,储氢、储热相对来说,距离实际商用还较早。

说了这么多名词,大家可能有点晕。储能到底分为几类呢?从下图可以看出:根据能量存储形式的不同,广义储能包括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三类,国内热储能和氢储能的发展还很早期。电储能是最主要的储能方式,按照存储原理的不同又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种技术类型。其中,电化学储能是指各种二次电池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和钠硫电池等;机械储能主要包括抽水蓄能(不属于指导意见里的新型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

(信息来源于派能科技招股说明书)

由于锂离子电池储能占到电化学储能中的88.8%,我们平常看到的储能的新闻和报告中基本指的都是这一块,产业链的拆解分析也主要以锂电池储能为主。

三、锂电池储能产业链

三、锂电池储能产业链

我们借用派能科技招股说明书里的这个储能系统示意图,可以看到储能系统主要分为四大模块: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和储能变流器。从价值量或成本占比来看,电池成本约占55%-60%,储能变流器约占20%,BMS占比5%,EMS约占比10%,其它5%。除了这四大模块,系统集成商/安装商也是储能产业链的重要构成部分,系统集成是将储能设备与终端用户连接起来的环节。

信息来源于派能科技招股说明书)

与运用于电动车的动力电池不同,储能电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对于电池循环寿命的要求更高,一般要求达到3500次,提高充放电频率时,要求达到5000次以上。从技术角度讲,国外的储能电池厂商龙头特斯拉、LG化学和三星SDI主要都采取三元锂电池,而国内的储能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派能科技、国轩高科等主要是磷酸铁锂技术为主。

  • 储能电池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装机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储能技术提供商,依次为:宁德时代、力神、海基新能源(百川股份为大股东)、亿纬动力、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南都电源、赣锋电池、比亚迪、中航锂电和国轩高科。

(2020年中国储能技术提供商排名(国内市场),信息来源于《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

海外电化学储能(不含家用储能)市场中,出货量排名前五位的中国储能技术提供商,依次为:比亚迪、南都电源、海基新能源、圣阳电源和力神。

(2020年中国储能技术提供商排名(海外市场),信息来源于《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

全球家用储能方面,派能科技是仅次于特斯拉和LG化学的厂家,全球排名第三。去年年底北美严重的雪灾让北美人民进一步意识到储能的重要性,家用储能电池需求从去年年底开始井喷, 未来几年需求高涨。

相比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毛利率更高。由于派能科技的业务比较纯粹,以其为例:2017-2020 期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20.24%、30.27%、37.03%和43.52%,比主要以动力电池为主要营收的公司毛利率高不少。

再看宁德时代,2019年和2020年,其动力电池系统的毛利率为28.46%和26.56%,而储能系统的毛利率分别为37.87%和36.03%,高出动力电池10个百分点。

在高增速和高毛利率的共推下,难怪储能电池成为最火赛道之一。当然,高毛利率也意味着储能电池和整体储能系统还有降本降价的空间,这又能进一步推动储能市场的发展。

  • 储能变流器

储能变流器与光伏逆变器技术同源,结构高度相似,光伏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储能变流器是通过双向转换和控制电流大小对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光伏逆变器厂商切入储能变流器(逆变器)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显示,储能变流器提供商排名:2020年,中国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中,装机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储能变流器提供商,依次为:阳光电源、科华、索英电气、上能电气、南瑞继保、盛弘股份、科陆电子、许继电器、英博电气和智光储能。

(2020年中国储能变流器提供商排名(国内市场),信息来源于《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

海外电化学储能(不含家用储能)市场中,出货量排名前五位的中国储能变流器提供商,依次为:阳光电源、比亚迪、科华、昆兰新能源和盛弘股份。由于上述排名不含家用储能,而固德威主要以户用储能逆变器,因此不在此列表里。

和储能电池的内部竞争格局不同,储能变流器的国内和海外出货龙头都是阳光电源,可谓内外通吃。2020年阳光电源的储能逆变器业务收入11.69亿元,同比增速超过115%,收入占比超6%,是这个领域的绝对龙头。当然,从股价表现来看,在CR5或者CR10里占据位置的小盘股通常是一个热点板块里启动最快的。

(数据来源于wind,作者制图)

迎参考: 《一年涨800%的阳光电源,烫手吗?》

  • BMS和EMS

由于现在电芯厂和整车厂都进入BMS领域,独立第三方BMS厂家的市场机会不太大,加之这个领域价值量占比不大,不做重点关注。EMS方面,EMS公司需要了解电网运行特点,国内储能EMS厂商主要为国网系公司,比如南瑞继保,许继电器。EMS业务占其整体业务比重过小,形成的业绩增量较小。

  • 储能系统集成商

储能系统集成商,是在对电池、PCS、能量管理系统等各部件性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运行场景和场站的需求,专门从事组合储能组件子系统并确保这些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最大化的释放整个系统潜能的公司。

由于阳光电源在光伏电站的系统集成方面已经有充足的经验,其进入到储能系统集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此外,以南瑞继保为代表的电网系的公司非常了解电网运行特点,在EMS 和能量调度方面经验充足,也是重要的储能系统集成商。

《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显示,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榜单中,功率规模排名中,阳光电源同时占据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第一的位置,国内市场,海博思创紧随其后;海外市场,比亚迪紧随其后。

(2020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国内市场,MW))

(2020年中国储能系统集成商排名(海外市场,MW))

四、钠离子电池和氢能,兵家必争之地

上面讲了锂电池储能的产业链,相比较锂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还处于商业化初期。宁德时代7月底发布的全面适配储能领域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让人们看到了钠离子电池加速商业化的希望。从性能上比较,宁德时代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仅在能量密度上比磷酸铁锂电池差,其他的安全性、低温性能、快充性能和系统集成效率都高于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储能电池,对能量密度的要求并不像动力电池那么高。而由于钠资源地壳丰度高,资源储量比锂要高得多,我们国家尤其对外依存度高。因此,发展钠离子电池既有必要性也有降本的可能性。

除了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的发展还处于早期研究阶段,但是氢储能的发展已经提到了越来越高的战略位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中提到,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有望在2030年实现平价。一旦绿色制氢环节技术突破,实现平价,储氢,运氢、加氢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整体产业链就会爆发式增长。在氢能产业链上,虽然下游应用环节的氢燃料汽车的发展最能带来行业景气度,但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还是上游制氢环节。

从最近各国的政策发布来看,氢能成了锂电之外各国赛跑的新能源赛道。8月5日,拜登签署行政令,设定到2030年末零排放汽车销量将占美国新车总销量50%的目标。零排放汽车包括电池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这是首次强调燃料电池汽车,标志着氢能源战略地位的提升。

此外,近日德国国家氢委员会发布了《德国氢行动计划2021—2025》,提出了包括绿氢获取在内的80项措施,发展氢能源的蓝图逐渐清晰。相信我国在政策层面,还会出台更多推动氢能源发展的举措。

我们将持续研究储能和氢能产业,下一篇将从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和氢能产业链等方面和大家交流。

大晏

版权声明:本文系弹道财经原创文章,如需转载欢迎留言沟通,如需引用请注明“来自弹道财经”。未经允许转载、洗稿,我方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免责声明:本号内容由弹道财经或其关联公司所有并发布。本号介绍的信息、工具和资料由弹道财经提供,未经证监会审阅。

本号介绍的信息、工具和资料仅供一般性参考,并不构成广告或分销、销售要约、建议或买入任何第三方之证券、基金或其他投资工具的邀请,亦非对任何交易的正式确认。

本号介绍的信息、工具和资料并非旨在提供任何形式的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税收、会计或法律上的建议。

投资有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您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本号所提供的资料并非投资建议或税务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依赖本号所提供的资料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