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一则新东方开展父母培训课的新闻冲上热搜,在双减政策和教培行业整顿的背景下,不禁让人觉得这是新东方的一种营销手段。

网上有人打趣:“小时候上培训班,长大了还是上,感觉在针对我。”

诚然现在的我们工作一天后疲惫不堪,有时间去辅导孩子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这父母培训反倒像又找了个工作在岗前培训一样。

那么家长对于孩子的辅导和关注是否可以忽略?

不恰当的辅导孩子的方式是否有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家长有应该具有哪些辅导的方式呢?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相较于弗洛伊德强调的生物性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更应该注重能动性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比如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中说道:

“即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首先了解其总体的生活史。儿童的每个活动都是他总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表达,不了解行为中隐蔽的生活背景就无从理解他所做的事。”

而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家庭活动和学校活动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人格的形成深受这两部分环境的影响。

且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多的是受到了家庭活动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个体出生后的最初阶段会产生最初的自卑。如果父母可以很好的对孩子进行照顾。则孩子会克服自卑,产生优越,得到满足获得生长的和发展的自信。

但是过于的照顾会使儿童陷入溺爱,和忽视一样都会使孩子人格发展出现缺陷。

在这里,阿德尔强调父亲不能过于严厉。他认为严厉的惩罚孩子非但不能减少孩子的不恰当行为,反而会强化孩子的无力感,使孩子形成自卑情绪,或者为了引起关注重复或形成新的不恰当行为。

所以这里我们就要考虑一个问题。是以什么样的程度对孩子进行照顾,满足他的安全感和生理需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以便形成信任,自信自主的品质,促进其独立性的不断发展。

我们常说的“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否错误?

虎爸狼妈式教育是否可行?

丧偶式教育出现是否说明家庭教育出现缺陷?

那么家庭教育是否需要一个比较公认的教育模式,教育者——父母是否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知识。市场上各种教育理念是否均科学有效。

所以这里新东方提出的父母培训课程其本质上是对于父母育儿知识缺失的一种补救。它的存在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去弥补一些教育错误。

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市场的出现,他究竟具备不具备充足的合理性?

父母在想要一个孩子之前,是不是应该做一些准备?但我们也不能要求父母像专业的教育学研究者一样去研究各个学派的教育理论。

作为国家发展的未来,对其的培育是否需要进行干预?

生而不养,生而不教能否避免?

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构想一下:由国家社会来牵头给父母一个上岗培训呢。

就和婚前培训一样,但应该有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内容方面就是主要讲授一些教育理论,批判一些错误的育儿知识。

参考:李运端,冯海英.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5,23(0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