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原
DCM董事总经理魏萌(Sara Wei)于近日去世,年仅32岁。
DCM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管理着超过40亿美元的资金,目前已在美国和亚洲地区投资了超过400家高科技企业,其中包括快手、58同城、脉脉、探探、唯品会等公司。
32岁就担任全球知名风投公司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可谓是女性中的人生赢家。
32岁的魏萌,正处于职场发展的黄金期,圈内评价“勤奋乐观,为人nice”,而她从DCM副总裁升任董事总经理还不到一年。她的成绩在创投圈也有口皆碑,主投过的明星项目包括探探、脉脉、熊猫星厨、Blued等。
2019年,魏萌被福布斯评选为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之一。
引爆舆论是她的死因。
据腾讯新闻《一线》消息,8月14日,魏萌曾在里程LEGACY飞跃力工作坊(公司全称:北京诚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学习课程,并在课室中晕倒,最终于8月16日在医院离世。
尽管魏萌家人出面发声,说她的死与课程本身无关,但里程LEGACY飞跃力工作坊的系列课程,还是引发了公众强烈的质疑。
据知情人士透露,魏萌是在飞跃力工作坊“四人辱骂一人”的互动环节中,因情绪激动发生突发状况而意外晕倒。而据新浪财经报道,魏萌昏倒前,曾有三个人不断质疑她为什么不照顾好孩子,为什么工作那么忙,最终导致魏萌情绪崩溃。
但有知情人士在接受腾讯《深网》采访时否认了这种说法,“魏萌遭辱骂的说法是谣言,她是在很开心的大笑时晕倒的。”而魏萌的丈夫也发布声明称:目前网络上的信息严重失实,对魏萌造成了极大误解,也对家人造成了二次伤害。
当时具体的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但这类培训长期以来一直引发诸多争论,甚至遭遇过警方查处。
以我的社会经验,这类的课程其实就是灵修系列的课程。
这二十年,中国有两类课程,一直比较火,而且也很贵。
一类呢,是以教练技术为核心的课程,另一类就是灵修类的课程。
教练技术类的课程,大多数是企业老板或高管,但这种课程的起源,其实是心理康复类的课程,他的课程起源叫NLP.
NLP源自三门学问:1、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2、完形治疗;3、米尔顿催眠学派。
以前三种,都是心理学方面的各种心理治疗方案。
但在引入企业管理培训后,他带来的效果是惊人的,这个惊人并不是指企业管理就如何变的更好了,而是课程对学员的影响非常重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导师可以让学员配合做很多事,包括帮他去拉新的学员,包括不断地升级更高级的课程,而全套课程学下来,可能要花费百万。
有人说,这是一种精神控制法,不能否认这种说法,但也不完全准确。
因为学员会沉迷在教练技术课程所设计的各类活动带来的新奇心理体验上,他们的反馈也是真实的,对他们来说,展现了一个震撼、前所未有、全新的心理世界。
所以,大多数学员在学完后,几乎都是异口同声地说他好。
既然是一个市场化的产品,既然有这么好的市场口碑,那你很难说,他就是一个不对的东西。
毕竟心理感觉是完全主观的,站在门外无法理解那些稀奇古怪的活动和游戏,但当你身在其中时,可能和这些人是一样的。
而灵修课程,则是近十年来火起来的培训产品。
他的主要目标客户也是高端人群,其中又以女性为多。
灵修课与教练技术在本质上其实是一样的,也是一种心理调整课程。
教练技术还有一些如何影响他人观念的管理技术教学,但灵修则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调整自己为目标。
这类的课程,还经常请到所谓的活佛、印度僧人、甚至波兰的灵修大师来国内上课,费用非常昂贵,但却热销不已。
大把的富婆和高知女性参与这类课程。
当一种产品,能热销市场时,你不能简单地把他们理解为这是骗子。
骗是货不对版,是虚假许诺,是利用不实信息,但这两类课程之所以火,完全来自于参与培训学员的口碑传播,甚至是这些参与者努力说服其他人参与的结果。
就能像伊能静,这样的知性美女明星,这个在歌厅里边唱歌边读张爱玲的明星,也在参与印度大师的灵修课程,并倍加推崇。
那市场从何而来,这样的产品为何就能成为中上阶层圈子里口碑甚好的产品呢?
其实非常简单,这就是一个保健品的产品逻辑。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见过很多的保健品,你不能说他们全是骗人的产品。比如,某种用于改善疼痛的液体,身上哪不舒服就往身上涂,立竿见影,马上见效。再比如,眼疲劳可以用一种眼贴,贴个五分钟,保证缓解疲劳。
但是,他们能真正治疗你的问题吗?不能,他只能缓解你的症状。
但保健品的销售逻辑,就是,你有病,我有药。
这两类心理课程,其实也是一样。
教练技术是管理培训界的保健品,灵修课程则是心理问题的保健品。
那保健品为什么能长期拥有稳定市场呢?
因为不舒服这种事,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中的中间状态。这个中间状态,医院是满足不了你的需求的,你不可能眼睛有点酸痛就跑医院去排队挂号,这时保健品就大行其道了。
其次的原因是,保健品不需要为真正的结果负责,他只需要幸存者偏差的口碑。只要有几个人用了有感觉,那就拼命为这个产品背书,甚至真诚的向亲戚朋友推荐。
这两类课程也是一个商业逻辑。
教练技术并不进入你的企业改变你的企业管理流程,建立新的管理制度,而是调整企业老板或高管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的改变,当然可以带来其行为的改变,也有可能在企业管理和运营上出现变化,这种改变其实与保健品的对症效果是一样的。
其次,管理培训也没有哪一家有确定性的结果,能确定帮助企业增加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培训就没有标准了,那什么产品都有可能被市场接受。就如同所有的保健品都不可能带来确定性的结果,反而人们对他都抱着试试看的想法。
灵修课程就更是如此了。
大多数参与灵修课程的人,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精神困扰,比如焦虑,痛苦,严重的,有抑郁甚至轻生心理。
而灵修课程有心理按摩的作用,有负面情绪发泄的作用,有群体抚慰的作用,这些都可以缓解症状。
甚至有些灵修课老师,让学员不断跟着他学习,从而开辟出另一个新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学员会发现,困扰自己的很多问题消失了。当然消失了,因为导师带着这些人离开了原有的世界,建立了新的朋友圈,新的抱团取暖群体。
灵修课程的结果仅仅满足于每一个个人的内心,这是纯主观的,没有任何标准的。
甚至只要老师够帅,亲和力足够,整个课程中有个一段话和一个活动被接受和认可,就有可能高度认同这个课程,毕竟有太多女性是非常感性的。
总而言之,教练技术就是管理培训的保健品,而灵修课程则是心理问题的保健品。
之所以卖的贵,是因为客户重视,在意,他们才能卖的这么贵。
有钱的富人职场人,更在意心理健康,希望心态能更平和安宁,花几万、几十万听个课,也就是他年收入的几分之一,只要症状缓解,他依然是觉得值的。
你要说这样的产品是问题产品,应该关掉,这个逻辑和你要不要消灭保健品市场是一回事。
不让搞灵修和教练技术,一样有国学、有佛学等各类课程抢占市场,他们本质的商业逻辑是一样的,都是有钱人的精神保健品。
只不过灵修和教练技术用了很多特殊的手段,让症状缓解更快,所以他们收费更高,口碑更好。
但这些产品,有没有更好的产品来替代他们呢?当然有。
企业管理是门经验技术课,其实已经很成熟,但中国市场发育不是很好,法治环境也不够好,国外很多成熟的课程拿过来效果不怎么样。
经理人管理就是一例。
国外企业管理依赖经理人,但经理人的责任与义务可以通过契约很好的进行管理和约束,而国内职业经理人数量不够,契约精神不够,法治也不够完善,搞经理人管理模式,往往搞的一团糟糕。
老板自己也不够专业,又找不到合适的经理人,因此犯上了管理上的心理疾病,病急当然就乱投医了。
心理问题也是如此。越是发达富裕的社会,心理问题其实越多。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在发达国家并不是羞耻的事,而是一个正常的事,找心理医生就可以了。
心理医生其实就是处理负面情绪到精神问题中间态的一个角色,当然,这类经验治疗也不完美,比如丹麦,人人都可以接受看心理医生,但自杀率依然高居全球前列。
但中国的富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求助于这种民间培训保健品来处理,这当然也属于愚昧的一种。科学尚未普及,科学也尚未发展到能处理所有的心理问题。
其实在更广大的农村,妇女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但那里是各种教的市场。
解决的方式,是开放医疗,而不是关闭这类的培训,你哪怕让灵修大师坐心理门诊,也比搞这种私下课程要好,至少公开的市场操作,会让心理咨询业进行普及,让人们接受心理咨询的服务,用更专业一点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精神困扰。
今天这篇是商业文章,也是经济学文章。
当一回老师吧,提个问:
中间态产品,是一个特殊的市场,还有哪一种产品与保健品产品类似呢?
还有什么是市场不够开放,导致垃圾产品横行的产业呢?
所有文章我都会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古三古四 上首发,欢迎大家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