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果妈妈

记得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帖子,有网友小A说她在家收拾衣柜时,发现孩子长得快,有的衣服没有穿就小了,她就把衣服拍照后,挂到闲鱼上,寻思给需要的人,也挣点零花钱。

结果当天晚上21:30点左右,收到一个客户提示,加她好友聊了几句关于衣服问题,就说看好了她挂在网上的衣服,要付钱。

小A听到这个消息,特别的开心,觉得自己这么快就要卖出衣服挣到钱了。

过了一会儿,对方发了一张截图。截图上,提示款项支付不成功,上面提示扫码联系客服。朋友扫码后添加了客服。客户名称显示“闲鱼客服”,头像也是闲鱼的标识,还带有工号,感觉很正规。

这位闲鱼客服,告知小A闲鱼这边有规定,需要先付2000元的保证金,平台审核完成后,一般是3分钟时间,就返回到个人账户中去。

小A就想着赶紧卖出衣服,没有想太多,赶紧付款了,同时告知要下单的客户可以下单了。结果,那个客户说还是付不了款,让再次跟客服联系。然后客服又让小A再缴纳4000元。

这时,小A突然反应过来,意识到被骗了,一夜无眠,后来选择了报警,不知道这笔钱何时能追回来?

大家是否经历了这样的情况?

再来聊一个身边朋友的案例:(就用小B来代替名字吧)

小B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因为工作是普通的行政人员,所以活不多但工资也不高,生完孩子后,家里的各项压力也很大,小B也变得有些焦虑,她想多赚点钱。

恰好,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原先做知识付费的一位老师,做起了微商,正在招代理,这位老师的朋友圈每天都是各种收代理、收钱的截图,还有各种群里发红包、买LV、GUCCI奢侈品、出去旅游的照片,让她格外的心动。

在参加了一次公开课后,知识付费的老师讲述的美好愿景,让小B怦然心动,她抱着一试的态度入了最低的代理,知识付费老师还给了小B两个代理,很快帮小B把货卖完了。

再后面,小B又被各种愿景和承诺打动,通过刷卡付了10万入了最高层的代理,这一次她没有那么幸运了,货在家里压了一堆卖不出去,老公和她也打起来了,闹得很不愉快。

事后,小B才猛然发觉自己是被骗了,她直言是自己太相信那个知识付费老师说的话了,对她很信任才入了最高代理的,没寻思入了最高代理就成这样了。

这样类似的案例,大家遇到过吗?

为什么平时很聪明的我们,还是会受骗?会被割韭菜?被骗钱?

到底骗子会通过什么方式来骗我们钱的?为什么会屡屡得逞?

在《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这本书中,作者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博士玛丽亚·康妮科娃,

她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福尔摩斯思考术》的作者,为《科学美国人》撰写心理学专栏,在《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观察家报》等多家知名媒体上发表文章。

她在书中说到:

“我们会受骗,是因为我们相信,如果骗子描绘的一切真的实现,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目标、价值和方向。”

归根到底,骗子利用的是希望,因为你希望自己更快乐、更健康、更富有,希望自己能被爱、被接受,希望自己更好看、更年轻、更聪明,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深刻、更满足的人,希望将来的自己比现在的这个自己更加优秀。

说白了,骗子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相信好事会发生我们自己身上,让我们相信奇迹也会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只要耐心等待和努力就可以,讲故事的骗子就是靠这些信念让人上钩的。

想一想,你每次在被听到、看到的信息所吸引时,是否是因为相信好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在《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这本书中,书中列举了大大小小的知名案例,有高达数百万美元的旁氏骗局,有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招,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了这些骗局的诸多细节,来让我们了解到骗局背后的共同点。

我们会看到骗子所采用的各种招式:

骗与被骗;料敌机先;动之以情;请君入瓮;完美故事;取信于人;欲擒故纵;得寸进尺;逃之夭夭与斩草除根;最古老的行当。

从这些骗局中,我们会看到都是布局大师,一步一步都设置好了,就等着受害者上钩;

原来骗子

我们也会看到,原来骗子并非都长着一张急功近利的丑恶嘴脸,

一些骗术大师通常是优雅而迷人的,他们有着外向的性格,说话令人信服,做事让人信任。

他们了解人们的心理,知道怎样取得人们的信赖,知道如何成功骗过所有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会案例中,能看到人们为什么会毫不知觉掉入这些陷阱中,就是撞了南墙也不愿回头。

现在骗局的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臭名昭著的三牌赌局或者隐豆戏法这种小型骗局靠的是眼疾手快、虚张声势。

大型骗局则费时费力,从伪装身份到庞氏骗局,再到虚拟一种现实——新的国家、新的技术、新的疗法,这些骗局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如鱼得水,同时依旧在现实世界里横行无忌。

在《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书中,作者说道:“无论使用何种手段或者伪装,所有骗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基本原则,那就是操控他人的信任。

书中列举的这么多骗局故事,不仅仅是个骗局故事,在欺诈游戏的每一步,骗子操控受害者信任的手法和花招层出不穷,在骗子眼里,人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它所要探索的是骗局背后共通的心理学原理。

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

《我们为什么会受骗》这本书,得到了《福布斯》、《经济学人》、《纽约时报》、《今日心理学》尼尔·盖曼的推荐。

正如尼尔·盖曼所言,这本书对骗术大师、他们编织的故事与人类对信任的需求,做了一次精彩的研究。

书中,抽丝剥茧地揭示了骗局设计的原理,告诉你为什么聪明人也会上当受骗,让人读来叹为观止,读完后会对骗局有了分辨能力,能见坑不踩。

理解了骗子的心理与动机,也会能保护自己免遭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