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方言,也就是口音,这个在人类社会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别说不同的国家,哪怕是附近不同的村,口音也可能会有所差异。那么在动物界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么?

答案是肯定的,动物们也有方言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在对鸟类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物种的基本词汇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环境差异会让动物也产生方言。此外,因为无法逾越的河流山川的阻隔,使得种群内部交流的方言会得到进一步加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美国的乌鸦能发出一种特别的叫声来报警。听到这个报警,其他的乌鸦就会飞走。可是把这个叫声录下来,放给法国的乌鸦听,它们听了不但不飞走,反而或聚拢过来,或毫无反应。看来动物世界的方言差距也很大。

一般情况下,生活在两个不同国家的乌鸦根本听不懂对方的“鸟语”,但是那些经常迁徙于北美和欧洲之间的乌鸦却能听懂彼此的叫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日本猕猴,如果生活在不同地区,就会发出不同的叫声。日本研究小组发现,在爱知县和屋久岛出生的猴子,刚出生时发音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半年之后,小猴子的发音就发生了变化,它们都学会了方言:爱知县猴群的叫声频率平均为670赫兹,而屋久岛的猴群叫声频率约为770赫兹,两者之间相差大约100赫兹。

1989年时,为了消灭蝼蛄,中国的昆虫学家采用了一种声诱法。他们利用高保真录音机,先录下雄蝼蛄的“情歌”,然后拿到田间去播放,于是雌蝼蛄便成群结队地奔向录音机。此时,人们便一举将它们消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当试验进一步推广后,研究人员却发现,他们在北京平谷诱捕效果最好的鸣声信号,在河南中牟能引诱到的虫数却很少。于是科学家又重新录了河南蝼蛄的鸣声,再拿到河南当地做引诱,结果发现,河南的鸣声对河南蝼蛄的引诱力明显高于北京的鸣声的引诱力。

原来蝼蛄也分“河南话”和“北京话”。看来如果北京蝼蛄哥想“撩”河南蝼蛄妹,还得先学河南话啊!只要地域不同,利用声音交流的动物都会有“语言”的差异。

动物们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方言”并不是所有动物都会有的,只有部分动物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