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做个自我介绍吧,本硕均为社会工作,课程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工作等多学科的内容,实务时长超过800小时,其中关于个案工作超过了60小时,目前在一家社会组织参与工作,正在参加认知行为流派的两年长程课。

当然,在此给自己做个宣传,招募心理咨询来访者,可以按照文章最后图片中的方式

来预约!

一、招募书的不断调整

今年五月一日鼓起勇气开始了社会工作者个人执业的尝试,眼看到八月底了,聊聊在这四个月当中的心路历程,先来个“找不同”,改了几个版本的招募书(左边最新,右边最旧)。

1、招募名称的变化

个案咨询】→【个案咨询/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最开始的时候想用“个案工作”来开展招募的,然而想了想这个词太专业了,看了以后明白不了是要做什么,于是改成了“个案咨询”,期待着咨询两个字能有一些成效。发布了一段时间以后,有小伙伴和我反馈说个案咨询不明白是要做什么,看来问题不在后两个字,而是前两个字“个案”。

纠结了半天,社会工作可能还没有那么普遍,提到专有名词可能更不容易被认识,最后一咬牙改成了“心理咨询”,按理说应当是比较明确了,需要静等花开。

2、学习经历的变化

【相关受训】→【学习受训】

在最开始的版本当中相关受训写的是本硕的学习课程,然而被人质疑不算是受训,而且也被认为硕士学生毕业不具备个案工作能力(看到这句估计老师要心痛,培养这么多年能力“不够”),而且不等价200块钱的收费,还是挺受伤害的。

反思过后减少一些歧义,改成了“相关受训”而且当时也报名成功了王建平老师团队的认知行为疗法两年长程班并且再次开始了学习,写上“受训”经历应该也是没问题了。(这里非常感谢【社工生活】公众号作者的支持啊!)

3、联系方式的变化

从最开始的扫码填表+邮箱的方式,变成了扫码填表+邮箱+工作电话的方式,增加了工作电话这个沟通渠道,关注到有些服务对象可能会不愿意打字或邮箱沟通,电话听到声音可能会让服务对象更加安心。

二、心路历程和一些感受

1、社会工作vs心理咨询

这也是年初最纠结的一点,和身边的咨询师、老师、同事以及朋友们讨论过:到底是社会工作还是从心理咨询?我本身也在纠结学了这么长时间的社会工作按理说应该是用社会工作当标题,然而心理咨询又有更广泛的社会认知,所以最开始的时候定位不是很清晰,就用了个案咨询这样一个四不像的词。估计受到了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双重尴尬。

后来有位咨询师小伙伴和我说:你这可以是有社会工作背景的心理咨询师啊,有社会学视角多好啊!而且既可以是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的斜杠青年啊!

后来我比较认同这个说法,所以在最后调整的版本中将标题定位在了心理咨询上面。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不是“vs”的对立关系,而是“&”的合作关系。

2、与咨询平台的无奈

在上学期间,虽然是社会工作专业,但是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的老师都是心理学的老师,老师们的流派不同,班主任是精神分析流派,个案工作老师是认知行为流派,讲小组的老师是人本主义流派,长达4年的本硕学习时,其实学习了很多心理学、心理咨询的知识,而且做出来的个案和小组也更像是心理学的咨询和小组。

然而,当我打开简*心理、*心理等等心理咨询平台的时候发现,入驻的标准需要有心理学学历(而且还不能是相关专业)或是心理咨询师证(前两年取消了的二三级证),要不就是参加过这些平台长程课的毕业生,或是参加过长程培训的咨询师。尝试申请,说明情况以后,都是不能通过审核额,突然觉得这些年学的知识因为学位证上没写心理学而被埋没了。无奈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平台对咨客的负责。

3、个人执业的困难

上平台需要咨询时长、平台外咨客少,成为了死循环,经过了多年的学习加上正在上的长程课,我想我也能做咨询了,所以不得不选择了个人执业。然而同所有新手咨询师遇到的问题一样,需要自己给自己打call,咨询量很少,新手毕竟给人感觉还是新手等等。

此时已经是“曲线救国”的心理状态了,社会工作无论多么有效,不被人知道和认可也是白搭了,所以听从了小伙伴的建议,明确了个人定位是心理咨询,咨询师是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借着大家都明白的概念再来讲社会工作。

最后,再次给自己打个c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