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句话,世界上最孤独的几件事莫过于一个人去旅行,走过大大小小的城市,你却始终形单影只;一个人去吃火锅,周围人声鼎沸,而你这边却是雾气缭绕熏得人眼泪忍不住往下掉。
后台曾有个粉丝跟我们倾诉说:
“我不知道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还是大家都这样,年纪越长就越只想一个人呆着,下了班也只想宅在家里,哪儿都不想去,这就导致恶性循环。
对待感情越来越力不从心,就算碰到喜欢的人,第一反应也是逃避。可越是逃避,孤独越会像雾气一样把人包裹环绕起来,不得脱身。”
很多时候,清醒地沉沦是最可怕的,我们往往意识到了问题,却无力改变。
01
改变认知
你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有人约你去看电影,你觉得要洗头要化妆,太麻烦了懒得去,就拒绝了。但你可能也因此错过了认识一个戴着眼镜,对电影涉猎颇广的小帅哥;
有人介绍你去健身房练练瑜伽,你一想又要买健身服又要出门,多累呀还是算了吧。但你也许就因此错过了那个有胸肌腹肌肱二头肌的型男教练。
很多人会觉得,这就是“世界上另一个我”了,宅癌晚期,没救了。
事实上,这不是宅,这是懒。
陆琪老师说过,宅在家里的人是不愿意去做无意义的社交,而不是懒,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这个社交有意义,还是会选择出门。
宅女想要脱单的第一步,并不是脱宅,这里面有一个认知上的误差。
归根究底,现代社会上的社交已经有很大程度上都是网络社交,有些人看似是宅男宅女,其实打开通讯录,你会发现在屏幕上使劲一划,都不能见底。
你缺的不是出去认识人,而是把认识的人转变成现实里面的恋人。
所以我们的认知的重点,是要从“我必须要出门才可以认识人”变为“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人,这些认识的人有哪些是可以在线下交往的”。
02
找准定位
看过一句话:
现代人的孤独是在这个想和谁说话,就和谁说话,想和谁视频,就和谁视频的年代,你却找不到能和你说说话,聊聊天的那个人。
一个人找到完全符合自己标准的伴侣,这个概率有多大?
一位英国数学家曾经算出:在同市400万女性中,各项条件都让他满意的单身女性,只有26人。但只要稍稍放宽学历限制,潜在伴侣就一下子增加到1000多个。
的确,择偶是有门槛的,可这个门槛不是为了绊倒自己的。
因此,我们需要找准定位,再实施行动。
陆琪老师曾经分享了他的一个高管朋友成功脱单的故事。
原来,因为工作关系,他首先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用户画像”,他本人打算三年后结婚,喜欢肤白貌美、知书达理,还有独立工作的姑娘,基于这个立足点,他经过反推发现,这样的姑娘年龄大概在二十二岁,在读大学,而且就读985或者211的学校,因为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工作。
然后因为她很爱阅读,所以她应该是经常会出现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面。另外,肤白貌美的女孩,大概率作息稳定,所以她应该早睡早起,出现在图书馆的时间大概是在下午。
最终他得到的结论是,他未来的另一半会出现在杭州的某一个知名大学的图书馆里面,而且是下午几点到几点之间。
这个时候,他就专门在这个时间想办法到了那个图书馆里面去观察各种姑娘,结果真让他找到了,最后两人还结婚了。
所以,我们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种思维。
在找到另一半之前,先搞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思考对方可能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03
善于表现
网上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你是因为什么喜欢上一个人?
当时评论区中的有很多人回忆起了自己“怦然心动”的瞬间:
“他笑起来很好看,很阳光。”
“他在台上边弹吉他边唱歌的样子,特别迷人。”
“帮我写我不会的数学题的时候。”
有人说,最初的心动或许在别人眼中看起来不值一提,但喜欢就是这样毫无道理。
其实,喜欢从来不是一件没有道理的事情,我们很容易因为别人身上的优点,或者才华喜欢一个人。这份喜欢,是经过时间的发酵,才越酿越醇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记忆点,关键是要看你如何把优点表现出来,朋友圈就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让你足不出户,也能秀出自己。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你经历过最尴尬的相亲是什么?
其中有一个回答是这样说的:
“当我想知道他喜欢什么时,发现他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是的,当我们添加一个人为好友时,第一反应就是先戳开对方的朋友圈观察一下。
不过现在有不少人的朋友圈都是处在封闭状态。
朋友小琳也曾跟我们说过,因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宅女,想着靠自己脱单是没办法了,便发动了亲朋好友给自己介绍。
结果,大多数都不了了之了,原因就在于,很多人在最初的寒暄后,发现她的朋友圈只有“三天可见”,大家时间都很忙,聊着聊着,就不知道该怎么聊下去。
“其实我也不是无趣,我也想晒出来给大家看看,我会画画,画得还不赖,还会做很多很吃的,我只是怕在朋友圈晒出来没人理,更怕有人说我太秀。”
但是,这种担忧大可不必。
毕竟,只有乐于展示自我的人,才有机会碰到欣赏自己的人。
我们确定要为了某些不喜欢我们的人,就把发什么的权利让渡吗?
所以,大胆去秀,努力去爱吧,世界会奖励有勇气做自己的姑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