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说:

看懂数据有时真的能“救命”

本文主要内容摘编自《癌症·防御》和《救命的数学》

8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奥运村校区因一处点位环境样本呈阳性而被临时封闭,不过好在是虚惊一场,目前并没有发现感染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自北京新闻广播微博

点位环境样本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假阳性”。

医学检测的准确率也并不是100%,时而会出现假阴性假阳性。假阴性是指有病但没查出来,而假阳性则反过来,是本来没病但却查出异常。

如果一种疾病的发病率是1%,那么检测结果呈假阳性的机率是多大呢?这就是个数学问题了——

某项疾病流行率为1%,特异性为90%(90%的阳性结果为真)。也就是说,在随机选择的10 000名测试对象中,平均有100人患有此病,其中有90人将得到确诊。在9 900名未患病者中,有891人会被误诊。大约9%的人真的患有这种疾病,而剩下91%都是假阳性

假阳性在各类医学检测中都会存在,包括癌症筛查,而且非高危人群查出阳性后,会有高达99%的概率是假阳性!

假如某项癌症的患病率为万分之一,特异性为90%,一个城市有10万人接受筛查,其中会有10 位真正的癌症患者,筛查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假想的这种癌症发病率在目标人群中很低,真正有病的人很少,因此即使看似很低的假阳性概率,也会导致大量没有病的人被误诊。即使把特异性和敏感性都提高到99%(事实上是不可能的),那误诊率依然会高达99%。

目前市面上癌症筛查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都远高于1%,所以很多人去做防癌体检,结果几乎注定是虚惊一场,浪费大量金钱,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同时还可能受到不必要的辐射或其他损伤。要想收获癌症筛查的最优作用,就要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类癌症的高发人群,进行具体项目的筛查,避免虚惊一场。

有条件的话更要多测试几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