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前,小鹏P7刚刚渡过了5万辆交付大关,对于一款主打B级细分市场的纯电轿跑车型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其实并不容易,尤其是面对特斯拉国产Model 3,多轮官降冲击之后。

小鹏P7的到来,也令这家新势力造车的品牌声量与形象,得以实现转变,逐月表现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好。殊不知,北京时间8月26日,小鹏正式公布了其Q2财报,就整体而言,相比Q1依然维持了一定的增幅。

具体来看,小鹏今年Q2共交付17,398辆,较去年同期同比增加了439%。其中,小鹏P7共交付11,522辆,相比Q1环比增长44.5%。着重需要强调的是,Q2交付的小鹏P7中,有97%可支持XPILOT 2.5或XPILOT 3.0,足以证明用户对于其“智能化”的阶段性认可。

而在销售网络和充电网络方面,截至6月30日,小鹏的实体销售和服务网络包括200间门店和64个服务中心,覆盖了74个城市;品牌超级充电站扩展至231座,覆盖65个城市。

“我们再破季度纪录,关键交付指标皆创新高,彰显了我们自主研发全栈式技术能力所推动的加速增长。随着电动汽车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使用率开始飙升,我们很高兴能够凭借我们出色的汽车和新技术的快速、无缝迭代,引领这一前所未有的颠覆性机遇,塑造未来出行体验。”

财报公布后,何小鹏第一时间表达了自己的欣慰之情。终端表现良好,也促使小鹏另外几个关键数据的走高。

营收上,小鹏Q2总收入达到人民币37.61亿元(5.83亿美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536.7%,环比今年Q1增长27.5%。其中,汽车销售收入达到35.84亿元(5.55亿美元),同比增长562.4%,环比今年Q1增长27.5%。

同时,小鹏Q2毛利率也达到了11.9%,2020年同期为-2.7%,成功实现“转正”,环比今年Q1毛利率的11.2%,情况也有所改善,但进步幅度不大。截至6月30日,小鹏的现金储备规模为328.71亿元。

只不过,横向对比稍早公布Q2财报的特斯拉蔚来,同为新势力头部梯队成员的小鹏,在多个维度仍处在稍显落后的位置。而这样的差距,看似已然成为其目前自身所存在的最大不可控因素。

好在,从小鹏的Q3指引目标来看,预计交付量将会达到21,500-22,500辆,Q3总收入将维持在48-50亿元之间。除此之外,Q2财报公布不久后举行的电话会议上,何小鹏面对诸多的提问,则展现出更大的野心。

“随着电芯供应增大,磷酸铁锂版 G3 和 P7 的交付比重会不断加大。从 G3 向 G3i 的转变调整在一开始会对于生产造成影响,但是小鹏计划从八月底开始少量交付 G3i,接下来不断加大规模。P5 将在九月中旬上市并公布正式价格,十月份交付,有助于在 16—23 万价格区间普及智能化汽车。”

会议开始,他率先谈及了下一阶段的产品规划。相比此刻仅依靠P7承担主要销售任务,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随着全新G3i与P5的分别交付用户,小鹏整体的月交付量将冲向一个更高的目标。

“我相信小鹏汽车4季度单月交付会不断提高,最终成功突破1.5万辆的月度交付峰值。”显然,有了三款竞争力还算突出的产品加持,何小鹏对于之后到来的Q4,充满了期待。

只不过,供应链短缺,看似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阻碍。对此他也表示,将会在第三季度努力克服芯片短缺、部分地区疫情以及G3到G3i生产切换带来的挑战。

“为应对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短缺,公司会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提前下更明确的订单,与芯片、Tier1厂商达成合作协议、对外投资,以及与政府联合采购芯片等。芯片短缺是全行业的事情,但是对于小鹏这样的新造车势力而言反而有利。”

言外之意,同样的困境,对于身处这个行业的每一家车企均需要面对,怎样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才是关键。

至于接下来更长期的规划,何小鹏表示:“从2023 年开始,小鹏汽车计划每年发布2到3款新车,新车均支持 Xpilot 4.0。且新车型都从硬件、软件、服务全面同步支持国际市场。在国内市场,小鹏的定价也将从15—30万扩展到15—40万,甚至通过飞行汽车,进入50—100 万的高端市场。”

既然当初选择进入这片厮杀愈发激烈的红海之中,没有人敢掉以轻心。在艰难渡过曾经的求存阶段,对于手握较为充沛资金的小鹏,迅速扩充自身产品阵营,将“智能化”的标签变得愈发突出,片刻都不敢耽误。

从Q2财报公布的信息来看,今年小鹏的研发费用,就将达到40亿元人民币。而截至去年年底,小鹏的研发团队规模为3,000人,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4,500 人。为了尽可能的满足上述一系列布局,仅相隔314天,这家新造车就完成美股、港股的双重主要上市,也足以佐证其筹得更多融资的迫切需求。

只不过,彻底发力的背后,整个公司运营成本的翻倍激增,也是必然的。何时能够真正扭亏为盈,成为了抛给小鹏的最大难题之一。

与此同时,在看过其Q2财报以及电话会议所展现出的内容,除了野心,还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当产品售价逐渐攀升至40万元甚至以上的区间,小鹏的品牌力能否做到有效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