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有人跟我投诉说,某个叫啥书院的培训班大量抄袭了我以往的教材和公众号内容,而且坚称是自己原创。

内心波澜不惊啊,这算啥,连某头部企业都专门抄袭别人的游戏,何况普通人呢,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我也不反对这种行为,起码这样不至于误人子弟,最怕的是自己一窍不通,反而去教别人。

比如去年有个学生跟我讲,一起备考的一个同学,平时就考个六十多分,一上岸就要开班赚钱了,那真的是坑死人不偿命。

先说几句闲话,因为担心今天的文章字数不多,先凑凑字数。

下面进入正题,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那么申论考前应该如何复习呢?

01

重机枪——真题为上

许多人考前忙活着大量刷题。

这是特别忌讳的事情,申论和行测不一样,不重量而重质。

题目刷得再多,如果答案不标准,方法不科学,等于在两条平行线上跑步。

真题始终是申论复习的唯一依据。

考前效率最高的复习方式就是刷真题,刷你要报考的岗位前几年的试卷。

比如你报国考的,就是做国考的;你报山东省考,就做山东近几年的省考真题。

做卷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否则做了也白搭:

一是材料特点,每个省份的材料都有不同特点,比如浙江特别喜欢用理论加当地的实际案例;联考特别喜欢用琐碎的事例作为材料,答题点很分散;江苏特别喜欢模仿国考。把材料特点研究透,看看出题人喜欢从哪个方面出题,侧重于把答案要点设计在材料的哪些地方等等,这样你考试的时候就会有种驾轻就熟的感觉。

二是题目特点,很多地方的题目基本是固定的,而且出题方式也是一成不变的,哪怕题目形式上变了,本质也不变,因此要把题目研究透,答题方向搞清楚。比如国考副省级的得分点往往需要一定的归纳,浙江特别喜欢按照材料逻辑设置得分点,联考的得分点相对很分散等等,掌握了这些,等于掌握了答题的终极密码。

把这两个问题结合真题反复研究,你会发现许多以往你不曾发现的秘密。

02

放空枪——大作文速成

许多人考前忙着去背什么素材、名言警句、案例之类的,实际上完全不需要。

一来申大作文只要论点正确,结构合理,不容易拉分。

二来大作文本质上还是抄材料。

所以考前需要做的是,准备一两套万能模板,做成填空题的形式,然后对照真题进行填空,这个模板起码要有50%的内容是需要背诵的,否则考试的时候会无话可说。

剩下50%的内容,也就500来字,去掉空格400字左右,然后把材料中的一些关键案例,论点提示语等稍作改编,填充到模板中,也就大功告成了。

这是效率最高、实用性最强的大作文复习模式,当然决定这种模式的关键要点在于:

模板的质量!

所以有必要请高手帮你润色润色,以普通考生的能力,一般很难担此大任啊。

03

回马枪——梳理要点

我一直讲,申论就是各种细节的比拼,决定分数就是每道题目比别人多注意两三个细节,多得两三分。

所以考前要把所有的技巧进行全面梳理,并且都写到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或者文档上,然后配上复习过程中的真题案例。

尤其是一些出现频率特别高的,比如高频词、强调性词语、破折号用法等。

还有就是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知道申论一个技巧没掌握,影响的不是一个题目,而是在整套材料中类似的地方都会出错,可能一下就导致五六分没了。

比如我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某“高手”关于2021年浙江省考第一题的答案:

精准对接重点产业。各地政府着眼当地产业链发展,将综合体建设重心向地方重点产业倾斜,成为产业裂变的反应堆。

而原材料关于答案要点的是下面这两句话:

各地政府着眼于补齐产业链、做强产业链、优化产业链,努力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成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裂变发展的“反应堆”。

这不是明摆着有两个高频词“产业链”和“产业”吗,说明重点就是这两个词语,然后把涉及这两个词语的谓语合并,就是:

补齐、做强、优化产业链,培育优势、产业、产业。

实际上如果比较关注政策导向的话,会发现这就是对应一个热点政策:培育产业,补链强链。没看过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索下,就知道这两个词语有多重要了。也说明了申论回应理论热点的特性。

这样5分就可以拿全了,而按照上面的那个“参考答案”,只能得两到三分,多可惜啊。

这里就是高频词原则,高频词代表着材料强调的重点,和高频词有关的内容,尤其是谓语部分,一定要高度重视,就这么一个技巧,对应的就是两个答案要点。

所以一个技巧不是代表一分,而是代表对材料阅读的缺陷,类似地方一旦出现,都会扣分。

方法太多了,反而不实用,所以能把这三点掌握住,基本上考前也足够了。

我是领带大叔,认认真真教教申论面试,轻轻松松聊聊职场故事。关注我,从备考到工作,你的人生少走弯路。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申论大作文写作秘诀,请看这两个来自《人民时评》的深度分析

申论最难的事例型材料,有几种破解密码?

我学了10年申论,竟发现数学老师都教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