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上午,轰动全国的“北大学子弑母案”一审结果宣判,吴谢宇被依法判处死刑。

人们在感慨判决结果的同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能够让一个大家眼中“完美无缺”的“天之骄子”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行径。

警示

作为高考状元、北大才子,在老师眼里,他是无可挑剔的优等生;在同学口中,他是众人艳羡的学霸;在邻居眼中,他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孩子,却亲手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并美其名曰“我杀死她,是让她解脱”。

毋庸置疑,吴谢宇是优秀的,但这种优秀,也仅仅限于学习成绩。在精神层面,吴谢宇是空虚的,空到没有灵魂,不会爱人。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拥有思想,并且作为一个思想的个体,可以审视自己。这种审视人生、思考的能力与生俱来,但最终能否正确的发挥这种能力,就需要外在的引导了。

养花,要学会取舍,正确修剪花朵,才能促进不断开花。

育人亦如是。

当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严重溢出时,就会让他们忽略生活的艰难,忘记如何自行迈开脚步向前行走。育人,重在育心。爱孩子,就要学会适当退出,适时放手。让孩子在摸爬滚打中探索自己的路,拥有自己的思想,方能形成健全的人格修养。

有人性,方有灵魂。有灵魂,才是完整的人生。

教育

现实生活中,太多父母受外界环境影响,将孩子看成是一款自己最宝贵的产品,而自己就是造物的机器。只有孩子按照自己设定的程序走完全程,达到预想目标,父母才得以人生圆满。吴母同样如此,她希望儿子能成才,能争气,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却忽略了父亲的离世对他造成的心理影响,以及他的身心是否健康。

在长久以父母的目标为重心的氛围中,孩子们丧失了审视自我的机会,磨灭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生而为人的灵魂在不断的消磨中愈发单薄,最终沦为社会、人生的弃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如何塑造。但这种塑造,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也不是将孩子当成私人物品或是随意拿捏的泥人。外在只是表层,内在方是精髓和灵魂所在,也是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独立个体的重要标志。

雏鹰学飞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想要翱翔蓝天,就要奋力拍打翅膀;想要飞过高山,就要饱受雨雪风霜;想要飞跃大海,就要敢于乘风破浪。只有做出过努力,经受住考验,内存的潜力才能被充分激发,在时间长河的磨砺中发光发亮。

毕竟,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将孩子完全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会剥夺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触摸、感受世界的机会,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这,将会使学习与能力提升、修养塑造严重割裂,最终导致父母创造出来的,只是一个社会的“废人”。

反思

所以,不如从现在开始,

适当退出,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减少孩子的依赖感;

让孩子适当磨炼,体会世间百态,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

适当拒绝孩子,让他明白,哭闹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坚强独立才会有能力面对更多的难题;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以成绩定优劣,孩子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