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上总收到大众ID.4的广告,广告的标题很有意思:对不起,我们来晚了…… 每次看到这个广告都想笑,ID.4来得再晚还能有ID.3来得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底,正当大众雄心勃勃地推出基于纯电动MEB平台的首款产品——ID.3,却不曾想遭遇到软件门的困扰。原计划2019年11月上线生产的ID.3,却遭遇了严重的软件门问题,期间大众整合了一万名码农,只为解决ID.3遇到的软件问题。而这场软件问题对ID.3的影响也非常大,ID.3一直拖到2020年9月才开始在欧洲尝试性交付。

并在时隔一年之后,才于2021年8月底来到中国,预计9月份能在各大上汽大众4S店看到展车,而真正的交付日期可能要等到2022年的一季度。

从这个时间线来看,如果ID.3在2022年初交付,距离大众ID.3最初的上市时间已经过去了2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年的时间对于电动汽车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初标准续航 Model 3 还在卖30万元,现在续航增加、加入电动尾门、双层玻璃、热泵空调、无线充电的新款只需要23.59万元。

可是ID.3还是那个ID.3,动力125KW没有变,电池还是48度和62度也没有变,ID.3依然保持着2年前的产品力。

现在可能很多消费者对于ID.3最大的幻想在于售价,当初ID.3在欧洲的售价为32245欧元(约合25万元人民币),现在2年过去了,ID.3的售价会降多少呢?如果降10万,其售价也只来到15万,15万距离成为爆款依然很有距离。

毕竟前两天发布的比亚迪 海豚 的顶配才12万多点,比亚迪给海豚的好多科技配置甚至超过了比亚迪当前的旗舰轿车“汉”;同时,欧拉也在成都车展期间,一次性发布了7只猫,以集团军的姿态,全面进入到7-15万元的市场争夺。此前在这个级别与价位的市场中,只有油改电的 高尔夫 ,现在一下子进入了这么多新的竞争者,沉寂多年的两厢电动轿车市场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ID.3的迟到,使得市场独占,变成了竞争惨烈,来晚的代价似乎有点大。

ID.3为啥来晚了?

ID.3为啥来晚了?

ID.3来得晚主要是被ID.4抢了头牌。虽然ID.3贵为MEB平台首款产品,但是当ID.系列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期,以高尔夫为代表的2厢车市场正在面临着快速萎缩。此时,紧凑级SUV的市场处于增长,并且能够带来更高的溢价,那么摆在大众面前的选择题无比简单,当然要拿消费者更喜欢的SUV车型,进入中国市场。

于是ID.4在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联名的发布会中来到中国,并且大众颇具诚意地将续航550公里的产品,定价不超过25万元。显然希望ID.4可以用车型的差异化、产品定位差异化,冲击一下被Model 3主导的25万元级电动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市场的反馈,与预期截然相反。ID.4到了中国就显得严重水土不服,不同于没有啥电动竞品的欧洲,中国的电动车竞争堪称炼狱模式,不仅有国产化不断降价的特斯拉,还有一众具有互联网基因、智能化驱动的造车新势力,以及像比亚迪这样能造电池也造车的怪兽公司;再加上自主品牌车企都在加强电动化投入,并由此催生出全世界最为完备的纯电动汽车产业链。

ID.4以550公里续航、8秒多的零百公里加速、半生不熟的智能化系统就敢往中国市场里硬切,必然会挨上一记闷棍。无论此前大众在燃油车时代有多牛,对于电动汽车,中国的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不再以品牌作为购车的重要参照物。

ID.4的市场没有达到预期,大众迅速导入了中国特供ID.6,ID.6与ID.4最大的区别是内饰与7座,通过软件管理提高了续航,但也降低了加速,9秒多的零百公里加速,一度让网友戏称为史上最慢电动车

在ID.4 ID.6双车(上汽X 一汽CROZZ)战术没有打开中国市场之后,势必只能推出MEB平台首款产品进行一试。以大众MEB平台的性能,很难支撑起大众进入20万元以上电动汽车市场。所以这个时候只能派出更便宜的ID.3,以低价格支撑起大众向电动化转型的全部希望。

MEB平台为啥不行?

MEB平台为啥不行?

此前大众ID.系列在中国市场不讨好的原因很简单,本身MEB平台是一个节约成本至上的产物。更直白地说,MEB平台研究的是如何将电动汽车的售价和续航,与燃油车实现同级同价,从而导致MEB平台下的车型,缺少电动汽车“高性能、高智能”的双高特点,使其在参数的维度看起来十分平淡。

很多咨询公司论证电动汽车普及时间点,有一个共同观点:电动汽车的普及,将依靠成本降低,当电动汽车的成本和续航能力无限接近燃油车,在环保理念的推动之下,人们将从燃油车转向电动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咨询公司认为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在于成本,如果成本一致,使用体验一致,人们自然就会买电动汽车。从现在电动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这些咨询公司的结论大方向没有错,只是有点高估人性。

除了少数像挪威这样环保至死的国家,其他各国人民购买电动汽车看重的并非补齐短板,而是寻求长板。简单地说,电动和燃油同级同价是补齐短板,能够让同样大小的水桶里,装入更多的水,但这些水对消费者来说是不是想要的,就不得而知。

发展长板优势,则是给消费者不一样的,即使整个水桶装不了多少水,但一定要将可用容量变成酒。

比如特斯拉狂暴的加速能力,3秒几的直线加速有用吗?事实是没啥大用,但是这个体验很上头。

再有 宏光 MINI EV的便宜、好停车。作为一款卖碳积分的产物,宏光MINI EV极致定价的魔力在于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那么大众ID.系列有什么长板?并没有,按照省钱、水桶车、够用就好理念打造的MEB平台,甚至用起了鼓刹,内饰满眼看去也全是塑料,可以说除了底盘质感传承了德系品质,在电动化、智能化等现在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最看重的方面,MEB平台并没有任何优势。

现在没有特点的问题,轮到了ID.3,本身就是一款2年前的产品,感觉它像个新车,不过是刚刚进入中国而已。在燃油车时代,大众可以持续傲慢,等个几年给中国市场引进一辆“过时”的产品,而电动汽车时代,分明是中国市场引领全球,一辆在2年前就不出众的产品,又如何能够赢得中国用户的喜爱呢?

当ID.3背负起了全村的希望

当ID.3背负起了全村的希望

仔细查看ID.3的配置单,还是找到了两个亮点:

第一,车轻了,虽然只用125KW电机,但是零百公里加速可以实现6.8秒,6.8秒的加速能力叠加此前较为扎实的MEB平台底盘,相信会带来比较爽的驾驶体验。

第二,空间不错,4261mm车长,拥有2765mm的轴距,当然后排高度可能会比较矮,但空间确实值得给赞。同时4261mm车身,配合MEB平台转弯半径小的特性,能够成为适合城市穿行的利器。

当然这一切的亮点都是建立在价格的基础之上,但是大众却对ID.3有着更多的想法:在大众内部,对ID.3也有着更高的期许,既不希望价格定得太低,又希望成为销量担当。

大众汽车的老板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表示,该公司必须改变其在中国提高销量的方法。大众汽车 2021 年在中国的目标是 8万-10万 辆ID.系列电动汽车,这将需要在未来几个月内每月销售 1万-1.5万辆。而在2021年7月,大众ID.系列在经历了史上销量最好的一个月后,所有的ID.系列销量加起来,不超过5500辆,距离最小的销售目标仍然差一倍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5000辆这个坑等着ID.3来填,那可谓是压力山大,ID.3没有推行双车战术,目前只有上汽大众独家销售,燃油版的大众高尔夫在2021年7月销量也只有5002辆,如果ID.3月销量超过5000辆,或许能成为首款超越同级燃油车的销量担当。

作为一款推迟2年才上市的“新品”,续航只有330KM至420KM的ID.3来说,只能靠定价出奇迹了。然而ID.3会在价格上带给我们惊喜吗?起码我觉得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