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正在寻找扩大其太空探索能力的方法,包括通过一种外观类似于美国宇航局 Ingenuity 直升机的飞行器。
中国科学院(CAS)国家空间科学中心(NSSC)周三宣布,“火星表面巡航无人机”原型机于8月20日通过了最终验收。
该旋翼机是 NSSC 推动的技术培养计划中的三个项目之一。该车辆项目由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卞春江领导,并配备了微型光谱仪。
这个概念可以考虑用于未来的中国火星探索,但 NSSC 没有确定无人机可能飞行的任务。
中国首个火星任务天问一号于 2 月进入环绕这颗红色星球的轨道。继这一壮举之后,重约 240 公斤的太阳能祝融漫游车于 5 月成功着陆。中国的下一次火星任务目前被列为样本返回任务,在2028年或2030年发射窗口发射。
6 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CALT) 概述了一项关于未来长期载人火星远征所需推进力的研究,包括前驱机器人任务。该研究确定了有利的发射窗口,但没有提供载人或非载人任务的时间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火星上飞行飞船的概念最近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验证。毅力号在二月登陆火星,它携带1.8公斤的直升机别出心裁。 4 月在另一个世界进行了首次由飞机驱动的飞行,并于8 月 16日进行了第 12 次也是最近一次飞行,飞行时间为 169.5 秒,水平距离为 450 米。
美国宇航局现在正在研究用于未来任务的更大、更强大的旋翼机的概念。该机构将于 2027 年将蜻蜓无人机发射到土星最大的卫星泰坦,并于 2034年抵达。蜻蜓被选为新前沿行星科学任务。
中国自己追求在稀薄的火星大气中驾驶飞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 2020 年的火星任务考虑了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的一个概念。除了一个漫游车,这个雄心勃勃的提议还包括三个地面穿透器,将在下降过程中释放,以及一个可以在 1 到 5 公里的高度运行一周的浮空器。目标是一次登陆获得“三维、多层、多源信息”。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AST)下属的北京航天器系统工程研究所和深圳航天东航HIT卫星有限公司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实体已着手进行火星探测的概念架构工作。
第一个是有翼无人机,由于直升机面临高转速的挑战以及对超轻型结构和高效动力系统的要求,因此选择了这种设计而不是直升机。在俯仰和展开机翼之前,无人机将从火星表面垂直升空。该车辆的射程可达数十公里,可收集并可能分析大气和地表样本。它还能够进入其他禁止进入的环境,例如峡谷和陨石坑。
该小组还提出了一个气球概念,携带一个系留的2U CubeSat。该系统将寻求在不同高度采集大气样本进行分析,同时还返回高分辨率图像和其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