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双减”政策一经发布,就成为了人们持续热议的话题,不少家长都表示了支持。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一是对公益属性的坚守。基础教育不是生意,是国家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让资本肆意横行

二是对教育观念的纠偏。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不是应试竞争的“跑马场”,为 校外培训负担做“减法”。

三是对教育规律再认识。 相信教育科学,告别教育短视化、功利化

义务教育“双减”关键在实现教育公平。

8月30日,教育部在开学前夕明确,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

九月,终于顺利开学。要知道在这个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暑假,学生们无法补课、没有作业,大部分时间都在家折磨父母。

好在“双减”政策有“5+2”课后服务的加持,即使假期经受了再多磨难,开学后双职工家庭可以不用为接送学生和辅导作业烦恼,家长们更是不胜欣喜。

不过开学还没两天,惠山这所名校的学生家长们却很难淡定!一份“省锡中实验学校家长的控诉”流传甚广:师资分配不均?放学时间因班而异?严重人格侮辱?重点与非重点班学生区别对待?


省锡中家长对学校的控诉书

双减的本意 是确保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降低教育成本。政策 还没实施多久,学校就已经阳奉阴违,暗恻恻地搞重点与非重点的区别对待?

来看看学校家长群里的聊天记录:

而在教育界的“宇宙中心”北京海淀,家长们鸡娃热情并没有因为双减政策降低半分,3点半从学校请假为孩子补课

双减风暴之下,如果学校还继续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划分“重点班”、“快慢班”,那么双减政策并未得到有效执行。

学校的观念还不改变,教育公平就永远都是个伪命题。

“双减”政策体现了政策制定者的一个关键判断:只有回到“学校”这个范畴内,才有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发挥教育的公益性。但如果学校本身真的对学生态度差异,政策落实弹性化,那么教育公平如何体现?

双减政策能否真的缓解教育焦虑,让孩子找回“快乐星球”? 在层层乱象之下,看来学校与家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