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开始流传这样一段谣言:
“明代进士武植,外号武大郎,仪表堂堂,曾任清河县县令,兴利除弊,清正廉明。配偶潘金莲,出身名门,大家闺秀,知书达理,以善良贤惠而闻名于乡里。武植早年贫苦,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后来,黄堂家中失火,投奔武植。不料,在武家住了3个月,却始终不见提携,黄堂为泄心中怨恨,在回乡路上四处宣扬关于武潘的谣言。但到家后,却发现家中已经建起了新房。妻子告诉他,是武植派人建的。黄堂无比懊悔,但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壁画)
以上故事完全是现代人杜撰的谣言,至今仍受到疯狂追捧,又被不明真相的网友写进某科词条,甚至还有人翻出所谓“史料”来证明这段故事的真实性。
(武大郎漫画形象)
1、所谓“史料”根本不是史料。
关于这段故事的“证据”只有两则:
一则是河北清河县武家村的武植墓碑,上面记载了这段故事。然而,墓碑是1996年修建的,当地人为发展旅游业,在《水浒传》中找到一个虚构人物作为“地方名人”,为其修建了墓碑。
(1996年修建的武植墓)
第二则是《清河县县志》。然而《清河县县志》自明嘉靖年间开始,先后修订过七次,都从未有过关于武植或者潘氏的记载,直到2001年重新修订时,才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将其收录其中。
(2001年修订的清河县志)
2、明代进士录里根本没有武植这个人。
明代每一届的殿试录、会试录、乡试录、进士登科录,全部都有完整的史料保存下来,从来不曾出现过武植的名字。
(明代进士登科录)
3、时间对不上。
在1996年为武植编撰的墓志铭及族谱中,记载其曾在永乐年间担任县令,然而,施耐庵于洪武三年逝世,怎么可能听说过永乐年间的事?抛开作者不看,《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是可以确定的,那时,谣言故事中的武植与潘氏都还未出生。
(施耐庵画像)
4、关于施耐庵后人道歉的轶闻也较为荒唐。
前些年传出一个趣闻,说是施耐庵的后人亲自到访武家村,代替施耐庵给武植的后人道歉,还赠送了两幅画。
这件事只能当作趣闻轶事来看,因为关于施耐庵的族系及后人并没有详细记载,坊间传言五花八门,直到1952年学者们组织了一次考证施耐庵族系的调查研究,但结论仅表明施耐庵确为历史人物,考证了其生平,至于后人分布,只是汇总出一些可能性,具体情况是存疑的。即便去武家村道歉者,真的是施耐庵后人(存疑),也并非是从先人那里了解到了真相,因此没什么资格替施耐庵道歉。
(名著《水浒传》)
5、关于潘金莲其他的所谓“史料”也不靠谱。
潘金莲一直都是小说及民间故事里虚构的人物,除上述谣言外,清代《蕉轩随录》中还描写了明代山东阳谷县一位武姓知县,甚贪虐,有二妻,一潘一金,百姓恨之。
但《蕉轩随录》是晚清人士方濬师写的随笔,记录了很多从坊间听来的故事,作者所生年代跟故事里的人物差了400多年,而且原文当中写的是“士人又言:明初阳谷县……”,已经表明是听来的故事了,能当正史吗?
何况方濬师从未说他听来的过武、潘二人是水浒传人物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原型,网络上将《蕉轩随录》作为潘金莲真实存在的依据,属于牵强附会。
(文艺作品中的潘金莲)
6、谣言传播的原因。
武大郎也好、潘金莲也罢,明明只是《水浒传》的作者在小说里虚构的人物。现代人为了发展旅游业,从而编纂出这么一段故事来。地方挂靠“名人”已经是普遍现象了,有些地方为了争夺“某某故乡”的名头吵得不可开交。
(影视作品中的武大郎)
如今信息化发达,很多曾经的认知都被反转,但这里面有真有假。个别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进行任何考证就把谣言当作真事宣扬,满足一部分网友“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理。
(影视作品中的潘金莲)
笔者猜测,即使看到本文,依然会有很多人坚持“明代进士县令武植被好友冤枉”的故事是真的,坚持为两个虚构人物喊冤,因为他们喜欢“反转”,而我们永远都叫不醒装睡的人。
(水浒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