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战

阪泉之战,是神农氏统治末期有记载的一场大型战争,这一场大战中包含了三次战役,交战双方是中原黄帝集团和东夷炎帝集团。

《史记·五帝本纪》“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从上文中的背景可以看出,炎帝处于绝对的主动,黄帝此时实力不足以称帝,弱于炎帝自称轩辕,但强于一般诸侯,处于老二的位置,以至于出了事大家都来抱轩辕氏的大腿。

而黄帝的行动分三部分,首先是外交,黄帝抓住了炎帝扩张时弱小氏族部落不愿臣服的自保心理,积极拉拢。其次是耕战,一方面抚万民,度四方,快速整合新加入的部落,另一方面治五气,蓺五种,在鼓励生产,积攒粮食的同时,加强军备,训练出了以各类猛兽为图腾的战斗氏族。最后在准备工作妥当的情况下,才在阪泉的郊外进行决战,在经过三次战斗才实现了击败炎帝的愿望。

阪泉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种说法认为阪泉在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即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在今日河南郑州市轩辕丘,而运城正好处于两者之间,离永济相当近。阪泉这一地名中的阪泛指山脉,泉泛指河流,运城紧邻黄河,南面是中条山,也符合有山有水的解读。

阪泉之战

在地图上看,黄帝的都城在炎帝都城的东面,又在炎帝的东夷盟友西面,正好可以切断双方,使其首尾不能相连,炎帝想要加强对东夷的控制,以及进一步的扩张就必须先将挡路的黄帝集团处理掉,但从交战地点靠近炎帝都城来看,可能阪泉之战是黄帝抓准了时机抢先进攻,而炎帝防守,最终不敌战败。而这个机会,可能就是蚩尤的反叛,所谓反叛是站在黄帝集团的视角来看,而最初对炎帝的战争可能是蚩尤争夺帝位的反叛,也可能是东夷九黎族不满中原炎帝统治下的起义。

《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黄帝是在阪泉涿鹿击败了炎帝和蚩尤之后才称帝,在此之前称帝的只有炎帝,这里蚩尤不用帝命中的帝可能是炎帝,在这意味着蚩尤的叛乱给了黄帝在战略上背刺炎帝的机会。而根据《逸周书·尝麦解》中的记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这意味着蚩尤并不在东夷而在炎帝的都城,因为地理上黄帝集团的隔断导致炎帝很可能并不放心蚩尤回到东夷称王称霸,转而让同宗的少昊去管理东夷,对给京官蚩尤委以重任的另一种解读是软禁监视,拉拢分化。

黄帝和蚩尤在此刻可能在事实上达成了某种默契,即优先解决炎帝随后再一较高下。一方面身处异地的蚩尤可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同时牵制黄帝和进攻炎帝,黄帝多次与蚩尤作战虽然败多胜少但很可能是有所防备,并且蚩尤的自负以及对黄帝的历史战绩也使得他此时不一定把黄帝放置在眼里。另一方面炎帝对蚩尤的叛乱没有事先的防备,黄帝也找准时机顺势进攻,本来可以牵制住黄帝的力量突然调转枪口对向自己,炎帝的失败有战略上蚩尤出其不意反叛的原因,也有战术上的内外夹击的原因。双方都想先于对方拿下炎帝,拿下逐鹿中原的胜负手。

战败之后的炎帝族群并没有在物理意义上消失,而是分裂成了三部分,其一是炎帝自己带领的归顺派,包括炎帝自己在内的这部分族人选择了归顺,加入了黄帝的势力。

其二是以炎帝手下的大将刑天为代表的抵抗派,相传刑天身强力壮,是一个体型巨大的巨人,手使一柄巨斧和盾牌。

《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他在炎帝战败后不服黄帝的统治,于是发动叛乱,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以轩辕剑砍掉了脑袋,头被砍掉了还是不服,把乳头当做双眼,肚脐当做嘴巴,手持斧头胡乱挥舞。刑天最初不叫刑天,刑天是身为胜利者的黄帝集团给他的绰号。天者,颠也,颠就是人的额头,刑者,戮也,割、刈的意思,刑天等同于砍头,以此代指这个被砍头处决的罪人。

其三是以夸父为代表的的叛逃派,《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饮于河渭,而黄河渭河的交界处就是炎帝的都城蒲板。但夸父的出走在时间线上要更加靠后,同样按照《山海经》中的记载推算,夸父是炎帝的八世孙,也是有记载的最后一代,夸父和禹的父亲舜是同一代,禹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夏朝的奠基者,禹之前的舜时代便是氏族部落的公天下最后的夕阳,也是向封建社会的家天下转型的前一步,以夸父为代表的这一脉可能就是在此背景下或是利益受损或是察觉到了存亡危机而不得不踏上了出逃之路,有北走的传说,也有炎帝一脉迁徙到了南方的说法。

此后的炎帝部落进一步融入到了黄帝集团中,构成了现在所说的炎黄子孙。但阪泉之战的影响是极大地打击了炎帝在东夷集团中的个人威望以及整个部族的政治影响力,这使得炎帝不仅不再能够像从前一样维持对东夷的控制,反而导致了自身的解体,不单是身为太昊伏羲之后的少昊氏渐渐离心离德,以蚩尤为首的九黎诸部更是侵占了大片领土。

在阪泉之战之前,神农氏衰弱的背景下,黄帝以诸侯不朝拜神农为战争借口依靠武力征服了诸多部落,而这其中九黎族的蚩尤实力最为强大,此时黄帝实力不足对他无可奈何又担心炎帝不讲武德搞偷袭,而在阪泉之战后,炎帝集团的中原本部与东夷外援彻底分裂,旧中原诸部或被消灭或被融合,黄帝集团的实力进一步加强,此消彼长之下黄帝集团在面对东夷诸部是已化劣势为优势。

吞并了炎帝中原势力之后的黄帝对阵蚩尤不再被动,而是主动出击,传说中黄帝使应龙蓄水,抵挡蚩尤。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冲破了应龙的水阵。黄帝在危急关头,又唤来女神女魃,使天气放晴。蚩尤和黄帝在战场上各自斗法。蚩尤利用浓雾,使黄帝的部队迷路。黄帝发明了指南车辨别方向,成功冲出浓雾的封锁。经过连续几场战斗,在涿鹿之野今河北省涿鹿县擒获并斩杀了蚩尤获得全胜,成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

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

现在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山东的蚩尤和在河南的黄帝会跑到河北去打一架,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司马迁在写在这一段的时候,对蚩尤的死使用了擒杀一词。一方面这代表着蚩尤先是被俘虏然后被处决的。

同时也显示出了涿鹿之战虽然可能规模更大,但相比于阪泉之战却更加的轻松,阪泉之战还说打了三次,而涿鹿之战根本没有更进一步的描写,所以涿鹿之战是整场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而不是第一次,第一次肯定发生在山东,可能在曲阜。

战争如果是蚩尤优势那他只需要顺着黄河向上游打就可以了,河边无论如何都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完全没有必要向北走。而此时战争的目的已然不完全是在地缘政治上的争霸,也不单单是为了个人恩怨杀掉蚩尤,而是要先活捉,然后再在一个自己希望的时间希望的地点杀鸡儆猴处决掉,当做自己政治上的垫脚石,为后续的统治做铺垫,对比炎帝的待遇,只能说有时死人比活人管用。

站在蚩尤的角度上,他完全没得选,在中原黄河流域,天下三分黄帝有其二,在实力上处于优势。蚩尤所在的山东,东面是大海,西面有黄帝,一旦战败只能向南或是向北走,总不能跳进大海游过太平洋跑到美洲去让九黎再次伟大,而向南走不仅面要跨越长江并与各种崎岖地形作斗争,其他诸部也不可能允许一只大军大摇大摆地进入自己的地盘休养生息,前有豺狼后有猛虎,唯一可能的逃跑方向便只有北面,蚩尤所在的东夷地区文化背景是龙山文化,而龙山文化不仅在东夷地区广泛存在,北到辽东半岛地区也有分布,这些部落可能处于是蚩尤集团的统治边缘,也可能只是一直以来互有交流相对亲近,最后兵败被逼的没办法了只能去投奔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