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法院财委会罕见地在休会期间赴财政部考察「打炒房措施执行成效」,随后又到中央银行考察「选择性信用管制执行成效」。财委会关心房价的作为让社会耳目一新,并为立院其他委员会树立了问政典范。

房地产价格高不可攀一直都是台湾无壳蜗牛族的痛。根据内政部统计,今年第一季全国房价收入比为9.13倍,亦即平均家庭要工作九年以上才能付清房价。若以个别县市观察,台北市与新北市15.54与12.25倍的房价所得比更是高得惊人。年轻人面对高房价的残酷现实,不仅生活上难以喘息,更影响人生与家庭规划,是形成少子化现象主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最近台湾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的「打房」获得社会正面评价,不过严格地说,在各种压抑房价措施中,只有禁止预售屋的红单交易与实价登录2.0对吓阻房市投机心态稍有帮助。至于政府藉7月实施的房地合一税2.0,以及央行先前推动的信用管制政策,想对房价产生立竿见影的压制效果就恐怕会失望了。

财政部说明房地合一税2.0实施一个月,房地产交易案件萎缩四成,所以看起来「打击短期炒作已有初步成效」。而台湾央行也认为过去除了信用风险管控,更进行14次的专案金检,总裁因此对上涨房价感性地说「我总觉得这一波,比上一波来得小一点」。可是房地产交易的实情却是7月份大台北地区信义房价指数竟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0.7%;台北地区房价并未因政府的打房政策而缓涨。

检讨起来目前政府执行打房政策是忽略了预期心理的运用,且过度相信租税与信用政策的能耐,却未正视住宅政策须配合国家整体的发展策略。过去台湾政府推动房地合一税1.0时有六个月的缓冲期,能让市场有充分的时间形成预期心理,进而成为抑制房价的有效压力。可是这次房地合一税2.0从通过到施行仅短短二个月,市场反应措手不及,反而遏止房价向下螺旋进行的动力。显然台湾政府急于展现打房的决心竟抹杀了房地产交易需要时间酝酿的特性。

房地合一税2.0的设计加重短中期房地产买卖的税负,这样反而让持有者惜售,影响到房地产供给,房价自然也就无法回落。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亦是房价高攀不起的症结。

我们若以四年前的房价负担能力跟现在做比较,便可发现两者其实相差不大,甚至平均还有些微改善。所以房价负担不起应与作为分母的劳工薪资成长迟缓有关。这十年来台湾每人GDP年平均成长率为4.7%,但劳工经常性薪资与总薪资却只有2.2%与1.7%的年成长率。劳工薪资成长过缓,房价自然高不可攀,而富人买豪宅保值的示范效果,让房价要跌也很困难。所以合理分配经济成长红利,有效提升劳工薪资水准才是舒缓房价过高的重要手段。

决定房地产价格的另一特质就是位置因素。台湾政府如果能重视区域的产业、交通、卫生、教育与活动机能的平衡发展,人们就不会局限只想在特定地区生活,自然就舒缓都会区房地产的供需压力,房价长期也就会趋于平稳。所以政府除了要在都会区推动社会住宅外,更要规划台湾全岛各个生活区与城乡平衡的发展。

让房价变得能够负担永远应该是政府的优先施政目标。目前台湾政府以财政及金融手段急就章地打压房价,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充其量只是政治减压的作为罢了。

我们呼吁台湾政府应以全面性的社会建设来解决年轻人住的问题,而其中社会住宅、所得分配与区域平衡发展都是必须落实的重点项目。很可惜目前除了社会住宅稍有进度外,执政者似乎忽略所得分配与城乡建设才是长期减轻房价负担的王道。

来源:台湾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