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患者老李找到我说,我有血管钙化,但是最近又查出骨质疏松需要补钙,能不能补啊?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认为血管已经钙化了,就不能再补钙了,是不是这样呢?

什么是血管钙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失去弹性、出现斑块,有钙、磷等矿物质沉积在血管壁上或斑块里,血管壁就像长了一粒粒小“石头”,血管硬度增加,甚至变得像鸡蛋壳一样,血管弹性也会更差,这时血管就会变得很脆弱,容易出现血管破裂,这在医学上称为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于衰老、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瓣膜疾病、慢性肾脏病等患者中。

为什么会发生血管钙化?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钙、磷是按照一定比例“和平共处”的,人体从外界摄入的钙,经过胃肠道的消化作用,会以钙离子的形式,通过血液运至骨骼,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体内的磷元素含量超标(如加工食品含磷量较高),骨骼对钙的吸收就可能受到抑制,血液中的钙含量会随之上升,形成钙盐,并沉积在血管壁上。此时,如果恰逢血管内皮受损,钙质还可能渗入到斑块内,导致钙化。

诸多危险因素可以参与血管钙化的发生和发展,包括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贫血、营养不良、肥胖、吸烟等;对于慢性肾病患者来说,钙磷代谢紊乱是参与血管钙化非常重要的因素,如高磷血症、高钙血症、使用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等。

补钙会加速血管钙化吗?

那是不是出现血管钙化就不能补钙了呢?服用钙片会不会引起血管钙化呢?很多人都有这种担心。

其实,补钙并不会造成血管钙化。

血管内皮受损在先,血管钙化在后,血管钙化也就是钙在血管的沉积,是对血管内皮损伤的一种反应,是损伤后内皮修复的结果。也就是说,血管钙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受损,与补不补钙没有必然的联系。对于健康人而言,血管没有损伤,正常的钙摄入不会引起血管钙化;对于有血管损伤的人而言,合理补钙、控制好饮食中的磷水平也不会加重血管钙化。说到底血管钙化与动脉斑块、血管内皮受损有关,与其担心补钙会造成血管钙化,不如做好动脉斑块形成的预防工作。

预防斑块形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管理好自己的血压、血糖、血脂,使其在目标范围内;

2)健康饮食,避免高糖、高油、高脂、高盐“四高”饮食;

3)戒烟限酒;

4)规律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

5)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6)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等;

应该怎么补钙呢?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矿物元素,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均需要钙的参与,钙同时又是骨骼、牙齿最主要的矿物成分,与人体骨骼健康关系密切。某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等可能因为生理需求量增加而诱发钙缺乏的问题。钙缺乏容易引起骨质软化、骨质疏松等一系列问题,合理的钙摄入有利于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身体健康。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普通成人每日摄入800毫克的钙,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每日需摄入1000-1200毫克的钙。《2019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基层诊疗指南》明确指出补充钙和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预防和治疗的基本措施。任何类型的骨质疏松均应补充钙剂,钙的总摄入量800-1200毫克/天。65岁及以上老年人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600单位/天,维生素D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可为800-1200单位/天。

补钙优先选择食补,奶制品是钙最佳食物来源,其次是豆制品和海产品。正常情况下,100毫升奶制品能提供100-110毫克钙,在正常饮食基础上,每日300毫升左右奶制品即可满足正常成人对钙的需求。而老年人可以通过增加奶量(500毫升/天)和适当补充钙剂的方法达到推荐量。

补钙的同时注意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维生D的来源主要是食物(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蛋黄)和阳光照射(每天15-30分钟),特殊情况下(如冬天或日照不足)也可以采用服用维生素D的方式。

综上可知,患者老李虽然有血管钙化的情况存在,但是同时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还是需要注意补钙的。可以优先选择食补(如奶制品),也可以选择食补和服用钙补充剂同时进行,以保证钙的总摄入量800-1200毫克/天。同时,出于治疗骨质疏松,注意通过饮食和日照或者服用维生素D的方式来补充维生素D(800-1200单位/天)以促进钙的吸收。为了避免过量服用钙补充剂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钙的总摄入量(膳食钙加钙补充剂)通常不应超过2000毫克/天。

(由“问药师”团队寇威药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