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老师背景详情资讯,李慧敏老师指出,在文字呈现之前,“口耳相传”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李慧敏老师发现,随着印刷技术的呈现,油墨飘香的图书阅读成为主流,声音在文化学问传播中的位置日渐式微。而随着数字时期的到来,特别是挪动互联网的开展,以声音为媒介的文献形态重新焕发了生机,呈现出许多不可比较的优势。第十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现,2020年,我国有三成以上(31.6%)的成年国民有听书习气。
作为重要的文献形态,“声音文献”理应成为图书馆的文献馆藏。声音记载相比文字愈加丰厚细腻,复原度更高。由于声音的线性特征,转眼即逝,保管和传播比拟艰难。随着技术手腕的进步,现代人记载、传播、收听、保管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曾经相当便利,国内多家图书馆创新性地推出了“声音图书馆”项目。
发起读者,鼓舞“用户产生内容”
读者和市民既是倾听者,也是讲述者。经过“两微一端”吸收市民参与建立“声音图书馆”建立,微信公众号粉丝达26.4万,微博粉丝10.2万。读者能够用手机、朗诵亭录制音频发送上传,图书馆停止标引和加工后提供检索应用。面向社会招募录音意愿者参与到资源建立中,先后有著名掌管人、语保意愿者汪涵、马可等知名人士参与意愿活动。
坚持浓重的中央文化特征
结合湖南广电、湖南大学、专业声音工作室、公益组织等机构,增强自建中央特征有声阅读音频资源。展开抗战亲历者口述、长沙方言、儿歌童谣等项目。将方言乡音、童谣儿歌、民间故事传说、中央曲艺节目、或平凡或传奇的口述记载、或喧哗或平和的市井生活,以“声音文献”的方式保管下来,初步构建起具有长沙中央文化特征的有声资源体系。
注重资源推行应用
全方位运用全媒体平台停止推行,“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网络平台转载量超10万次,其中“今日头条”创下6小时199万播放量。“雪域天籁——藏地声音气息展”、“寻觅长沙记忆”等大型活动参与总人数达9.2万人次;“声音图书馆”资源累计阅读量47万人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听量环比增长178.8%。
声音作为古老又新潮的文献方式,图书馆怎样将它更好地传播应用,效劳读者?等待更多更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本内容属于网络转载,文中涉及图片等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不作买卖及投资依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