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薛岳打仗,外战内行,内战外行。
这话确实有一定依据。
土地革命时期,红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时任国民党第二路军总指挥的薛岳,就带着部队追了两万里。红军长征中,供给不足,困难重重,所以薛岳的部队,确实让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和牺牲,但始终没有消灭红军。
薛岳的追击无效,但他却借此进驻西南,统一了西南三省的各项工作,这为国民党坚持八年抗战的后方打好了基础,作出了贡献。
就抗日战争而言,如果说薛岳是中国第二抗日名将,恐怕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第一了。
抗日战争中,薛岳的战绩相当亮眼。1938年9月28日至10月10日,在历时12天的万家岭大捷中,薛岳指挥部队重创日军106师团,歼灭日寇1万多人,生擒日军上百人。而万家岭大捷,也是抗战中唯一全歼日军整师团的战役。
三次长沙战役,更是让薛岳名声大振。
原本蒋介石不打算守长沙,他的意思是,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走。所以薛岳一开始接到的命令是,死守两个星期,如果压力太大,守不住了,就后撤至湖南醴陵、衡山地区。接到老蒋的命令后,薛岳的暴脾气就上来了,说:“什么守不住,我老薛一定守得住!”
随后,白崇禧和陈诚还专门跑来长沙,当面劝薛岳,薛岳不听,还说二人是懦夫,二人只好无功而返。当晚,薛岳亲自打电话到重庆,他说:“我就要在长沙打,打败了我自杀。打赢了算我抗命,你们枪毙我。”
见薛岳坚持,蒋介石只好同意了。
长沙会战中,薛岳自创天炉战法,三次会战共歼灭日寇十万之众,让不可一世的日军吃尽了苦头,他们称薛岳是长沙之虎、中国战神,就连冈村宁次也说:撼泰山易,撼薛将军难!
虽说薛岳喜欢虚报战功,故意夸大日军伤亡人数,缩减己方伤亡人数,但说薛岳在抗战中指挥部队歼灭十万日寇,还是基本可信的,说薛岳是中国第一抗日名将也基本符合史实。
不过在解放战争中,这位抗日名将就没有那么好的战绩了,整体表现平平无奇,甚至还被蒋介石“弃用”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蒋介石不信任薛岳。
国民党军队有三大派系,即日本陆校系、保定系、黄埔系,陆校系实力较小,保定系基本是黄埔系的教官。在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军事主官主要是以蒋介石、张发奎、白崇禧、薛岳、张治中、叶挺、邓演达、陈诚、傅作义、顾祝同、罗卓英等为代表的保定系。
至于黄埔系,在这期间主要是团级干部,在抗日战争中得到迅速成长。到了解放战争,黄埔系基本已经成长为军级干部,成了国民党军队中的中坚力量,这也是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唯一信任的军事派系。而保定系之所以不被真正重用,主要就是不愿意打内战。
保定系和蒋介石不是师生关系,也不是紧密的从属关系,不属于嫡系,而属于地方派系,他们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山头,甚至还有一些“反蒋”历史。例如,在抗日战争中,粤系的薛岳曾和李济深合谋“倒蒋”,试图在史迪威的支持下,脱离重庆政府另组新政府。
在内战方面,薛岳也有自己的看法,抗战结束后,薛岳说可以以山海关为界,把东北交给共产党。这个观点与老蒋产生了严重冲突,所以在解放战争中,老蒋并不太相信薛岳。
第二,一开始受重用,但没表现好。
内战刚爆发时,蒋介石还是给了薛岳机会,让他担任徐州靖绥公署主任。只是,在鲁南战役中,薛岳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失利,败给了粟裕指挥的华野,其能力遭到国军高层的质疑,很快就被调离战场,担任闲职了。
老实说,如果蒋介石能放心使用薛岳,确实会给华野带来较大麻烦,粟裕说:“薛岳用兵机敏,是一员干将。”粟裕与诸多国民党名将交过手,其中能得到粟裕正面评价的,只有薛岳一人。只是,蒋介石不相信薛岳,当薛岳在战场上失利后,直接就把薛岳撤职,将薛岳调回南京,给了他一个虚职。而替换薛岳的刘峙和顾祝同等人,在粟裕看来都是“庸才”。
比如刘峙,就收获了“猪将军”的“美名”。
这两位庸才的表现比薛岳还差,但蒋介石却非常相信他们,没有像薛岳那样直接撤职。
这和蒋介石的用人原则有关,蒋介石用人,首先考虑忠诚,其次才看能力。顾祝同、刘峙和薛岳一样,都是保定系,但他们既是保定系又是黄埔系,还是老蒋亲信。所以哪怕他们失败了几次,蒋介石也依然相信他们。
总的来说,解放战争初期,薛岳没表现好,与此同时,薛岳是保定系,并非蒋介石亲信,还有一些“反蒋”的“黑历史”。
因此,蒋介石不相信薛岳。当薛岳失利后,老蒋就把他调回南京,调回南京后,薛岳没有担任实职,在解放战争中也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