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焦虑日趋严重的当下,孩子们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中问题频发。焦虑、抑郁、逆反,无处排解的心理问题正在不断引发悲剧。江苏一女孩疑因写作业与家长发生争吵从窗户跳下,救护车到现场后,孩子没有了心跳呼吸;上海的卢浦大桥上,一名17岁的高中男孩打开车门纵身跃下,桥上只留下痛哭捶地的母亲……
每个惨剧都各有痛点,但噩梦发生之后,家长们出奇一致表示“想不到”的反应,却非常值得考究和深思。
中科院心理所曾做过一项心理健康研究,结果表明26.4%的中小学生存在抑郁的状况。此类学生群体和现实社会有强烈的割裂感,孤独,体会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感受不到大千世界的美好和幸福,自我认同和自我存在感较低。
在自我缺失的情况下,孩子更偏向于从别人的肯定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将自己置身于他人设定的框架中,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接受他人的评判。久而久之,孩子会陷入对评价的恐惧当中。一旦别人否定了这种价值,而老师和父母又未能及时察觉孩子的心理危机,及时开解引导,孩子就会很容易放弃自己,甚至舍弃生命。
我们现下的教育,唯分数至上,个人、家庭、社会都围着孩子的学习、考试成绩转,在众人的眼光和殷殷嘱托、切切期望中,孩子们背负了与他们这个年龄层次不相符的负担,这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本质,也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
如果教育的根本问题得不到解决,孩子的健康成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只能是空谈。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无疑是解决当下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应当得到社会、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如今,政策的大门已经打开,剩下的就要看教育者和父母们如何反应,进而解锁正确的教育之道。
/01
对孩子进行价值观引导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现代化、多元化的世界中,互联网的出现,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知识,因此价值观也更加多元化。这意味着,孩子需要在多元的价值体系中比较、选择,树立积极、正面的价值观。
独立意识还比较弱的青少年群体,其决策和世界观、价值观容易受外界影响,容易被说服,容易人云亦云,需要老师、父母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对孩子进行价值观引导,让孩子学会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坚定自己的原则。
/02
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每个孩子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但遗憾的是,父母却很少留心去了解,也不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是缺乏互动的。
教育心理学专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只有在自尊自愿的状态下,才能够释放出自身的潜能。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随时给孩子引导和指引;又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伙伴,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尊重孩子的一切;同时还要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给孩子确实到位的帮助,这样才能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尊敬和认可,也更容易在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个人意愿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03
多元评价,给孩子成长空间
多年以来,人们对孩子优秀与否的评价标准仅局限在学习成绩,这种静态的外在评价无法充分发挥出激励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成为压力的最终承载者,同时还限制了孩子的个性特长及才能的充分发挥,减少甚至剥夺了孩子取得成功的机会。
老师和父母需要结合孩子实际,对其评价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用多把尺子衡量孩子,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对于孩子,要以表扬、激励为主,让其找到学习的信心,快乐地接受知识。
作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导师,父母、老师不只有养育、教导他们的责任,也有保护他们的义务。所以,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的生活中不该只有学习和成绩,还应该有美好的生活和童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