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得彻彻底底,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华民族陷入更深的灾难之中。大清朝泱泱大国,何以耻辱地败给了蕞尔小邦日本?值得中华儿女永远深思。从作战的角度审视甲午战争,中日双方从战争一开始到结束,对作战重心的判断和把握有着天壤之别,一定程度上说,清朝从一开始就输了。

一、制定战略方针,日军蓄谋已久精准明确,清军临渴掘井脱离实际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战时大本营就已经制定了侵华的“作战大方针”:以主力在山海关附近登陆,于直隶平原同清军主力决战,夺取北京。并依此方针制定作战计划:首先派陆军第五师团进占朝鲜,钳制和击败在朝清军;海军以联合舰队击破中国北洋舰队,迅速夺取黄海和渤海制海权,然后视海军战况制定了下一步的上中下三策,其上策就是落实大方针。可以看到日军的大方针和作战计划的核心就是消灭北洋舰队,夺取制海权,控制海上运输线,与清军进行决战。日军侵华的方针和计划清晰反映了其对自身和清军战略战役重心的准确把握。

(一)北洋舰队——洋务运动成果和清政府意志的象征

北洋舰队是清政府实施洋务运动的标志性成果,寄托了清政府和当时国民很多的期望。创建之初,北洋舰队曾为中国赢得巨大荣誉,拥有两艘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和“镇远号”,舰队主力于1886年和1891年两度访日,曾一度令邻邦寝食难安,以至于日本民间流行“打定远”的游戏。北洋舰队的两度访日也是清政府为了借机向日本展现海军实力进行“威吓”的行动,不过清政府的举动并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使日本了解到了北洋舰队的实力,更加坚定了其快速发展海军决心。北洋舰队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其参战的战役重心,也是清军的战略重心,而且作为清政府物化了的精神力量符号已然上升为清政府国家战略意志的重心。如此高价值的重心目标,日军必然要除之而后快,将其列为作战计划的核心目标也就理所当然了。

定远舰

(二)黄渤海制海权——清政府京畿防卫和日本觊觎大陆的重中之重

黄海渤海的制海权是清政府京畿防卫的战略战役重心。渤海是京畿地区的门户,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国门从海上被打开,清政府权力核心的威胁主要来自海上。有海无防、有海无权的局面使清政府的安全陷入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更是被英法联军从渤海湾登陆直接威胁北京。水体的连通和位置的递进使黄渤海成为一体,相互依托,黄渤海的制权成为在这一海域和周边陆地作战的战役重心。

黄海渤海的制海权是日本觊觎大陆实施侵略的战略重心。自十六世纪以来,日本就妄图征服朝鲜,占领中国,此后的日本历次侵略战争始终沿着这一军事战略。实施这个扩张战略的第一步是征服朝鲜,显然无海上制权就无朝鲜,其首要目标和关键节点就是夺取黄海制海权。

黄渤海的制海权成为中日双方共同的战略战役重心,日本正是准确判断和把握了这一重心,紧紧围绕制海权制定作战计划,奠定取胜的基石。

(三)海上交通线——岛国日本的命门

海上交通线是岛国日本发展的战略重心。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岛国图谋发展只能依靠海洋,自明治维新后,日本打开了国门,并迅速完成工业化实现近代化,其发展的动力和资源来自海上,日本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都依赖海上交通运输线。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眼光不再盯着脚下寸土,开始放眼海洋,海上交通线已然是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五十年后美军实施的“饥饿战役”封锁日本本土,正是扼住了日本的咽喉,使日本迅速陷入崩溃的边缘。

光绪宣战诏书

与日军清晰的战略方针和对双方作战重心的准确把握相比,清军、清政府却始终对此没有丝毫清醒的判断,以致临渴掘井,那个不靠谱的,所谓扼守渤海、增兵朝鲜的海守陆攻战略方针,也直至战争爆发才迫于形势在宣战诏书中提出。

二、三次战役,日军连击清军重心,清军避战一师一错再错

甲午战争自1894年7月25日爆发到1895年3月9日清政府求和,历经多次战役,其中的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和山东之战,不仅其意义和规模重大,而且,在这三次战役中,清军的战役重心和清政府的战略重心相一致,日军作战直击清军的重心,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与日军有明确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军始终奉行错误的战略。战略的错误源自对战略重心判断的错误,而众所周知,在战争中,战略上的错误是以多少战役战术的胜利都很难弥补的。从丰岛海战开始,清军一再置自身的重心于不顾,直至战争的完全失败。

(一)黄海之战,日军紧盯制权万无一失,清军拱手出让海上制权

9月17日的黄海海战,日本五舰重伤,约六百人伤亡,清军五舰沉没,伤亡近千人。从作战结果看,日军虽未能达到歼灭北洋舰队的目的,但是由于北洋舰队从此避战自保,日军已实际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为实施辽东之战和山东之战创造了条件。其实在丰岛海战之前,日本政府曾“预料陆战可操胜券,但对海战的胜败如何尚抱疑虑”,可以看出清政府当年“威吓”之功的影响还在。但是,日军丰岛海战偷袭的得逞增长了日军战胜清军的信心,此后在黄海海域的活动变得频繁。大东沟海战,日军故技重施并再次得逞。从作战的角度看,日军紧盯制海权这个战略重心,谨慎地试探、实施和修正自身的计划以确保作战万无一失,这是清军所远远不及的。

黄海海战

而清政府却始终对制海权这个重心没有清醒的认识,只盯着京畿门户渤海海峡,这间接造成了清军纵有坚船利炮却没有用武之地。而且,战争伊始,清军其实已经将黄海制海权拱手让出。首先,寄希望于以敌制敌。在朝鲜局势剑拔弩张之际,清政府并未积极做应战准备,而是寄希望以敌制敌,乞求帝国列强调停,甚至在战前将在朝军舰全部调回,放弃了朝鲜附近海域的海上制权。其次,临渴掘井海守陆攻。直到战争爆发之后,清政府才迫于形势,在宣战诏书中提出扼守渤海、增兵朝鲜的海守陆攻战略方针,不必细读这个并不靠谱的方针就能看出制海权在清政府心中的地位,鸦片战争催生了北洋舰队,但并没有打醒清王朝,这头东方雄狮只是翻了个身又睡过去了。第三,保全坚船消极备战。战争伊始的丰岛海战,北洋舰队战斗力并无多大影响,但是第二天李鸿章电令“……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仍盼速回”,受此束缚,北洋舰队甚至不敢前往汉江口,而与此同时,日舰却屡屡在旅顺、威海卫沿岸活动,与敌军对垒,清海军虽不是一触即溃,但也无异于不战而败,主动放弃了制海权。

日军直接威胁清军港口

(二)辽东之战,日军按部就班一举两得,清军移师辽东本末倒置

10月24日日军第1军在九连口渡过鸭绿江,与此同时日军第2军在花园口登陆,至11月23日旅顺陷落,辽东之战第一阶段结束。日军之所以在南北两线同时出击,从日军的既定战略看,九连口渡江的目的是为了牵制辽东北部的清军主力,但并没有将清军主力和陪都奉天(今沈阳)作为这一阶段的作战目标,其主攻方向应是辽东半岛,主要目的是夺取辽东半岛的大连和旅顺。辽东之战,一方面日军占领了大连和旅顺,获得港口,巩固了其在黄海的地位,并使日军拥有良好的海上补给线,保障兵员和物资的畅通供给;另一方面,旅顺的陷落,北洋舰队失去了在辽东的基地,生存空间被压缩。因此,可以看到日军发动辽东之战仍然紧紧围绕巩固自身的战略重心、瞄准打击清军的战略重心。从作战结果看,日军不但达到了作战目的,而且南北两线都取得胜利,些许出乎日军的预料。

日军花园口登陆

清军在朝鲜战场失败后,日军直抵鸭绿江,这迫使清政府转变战略方针,由海守陆攻转为战略防御。按照战略防御的方针,清军将东三省主力部署于奉天、辽阳之间,并调集外省兵力护卫京畿。然而清军在鸭绿江沿线分兵把守,兵力分散,而且过度重奉天轻山东,不但没有增加山东的兵力,反而抽兵北援辽东,防御部署本末倒置。清军防御部署的一系列错误根本上是对自身作战重心的错误判断,直接导致了对日军战略战役企图的错误判断。清军认识到渤海的重要性,但是没有上升到战略重心的高度,京畿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这一阶段清军的作战重心。因此,当日军“悠闲”地在花园口登陆、从容地在荣成休整时清军却毫无反应,当日军兵锋直指旅顺、威海时清军却按兵不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山东之战,日军海陆合力赶尽杀绝,清军作茧自缚舰队覆灭

现在的荣成湾

1895年1月20日,日军从荣成湾登陆,山东半岛战役打响,至2月12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军港,山东半岛战役历时仅三周,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作战经过看,日军集结重兵,矛头直指北洋舰队,并炮击登州,迷惑清军,精心实施了战役欺骗,隐蔽其从荣成湾登陆的企图。登陆荣成后,日军直扑威海,海陆协同,最终绞杀北洋舰队。山东之战,日军一如既往地坚持既定战略,在原有战役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瞄准清军的重心给予致命一击,完全实现了海上的战略目标。北洋舰队的覆灭,不仅使清政府完全丧失了在黄海渤海的制海权,京畿门户大开,而且意味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和清朝国民的意志和信心也随着北洋舰队的沉没而沉没,清政府封建大厦摇摇欲坠。

三周的山东之战,日军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清军对日军战役重心判断和把握的失误间接葬送了北洋舰队。荣成湾登陆,是日军最脆弱的时刻,登陆的兵力是山东之战日军的重心所在。尽管日军曾受清军岸炮攻击登陆受挫,但北洋舰队死守保船避战的错误方针,且清军不准陆军半渡而击,日军才得以顺利登陆。在日军进军威海时,清军自以为是地认为,依仗炮台防御便能使日军不敢靠近,拱手将战场主动权授之于人,未战而败。最终,丁汝昌拒不出港决战的愚蠢打算直接使北洋舰队坐以待毙导致全军覆没。

三、甲午之殇的启示

兵者,国之大事,战争中的错误是会付出血的代价乃至万千生命、亡国灭种的代价。甲午之殇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仅是沉痛的教训,而需要我们后人不断反省和反思。回顾甲午战争中的历次作战,我们应当认识到,无论是战略、战役还是战术的决策和行动,都要以对作战重心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为前提。

《马关条约》谈判现场

(一)准确判断作战重心是制定正确军事策略的前提条件

准确判断敌我的作战重心是制定策略的前提。甲午战争中,日军对清军作战重心的准确判断并依次制定作战计划,在军事策略上已经首先取胜了。相比之下,清军畏战避战,虽战而不能上下同一、左右协调,原因是对日军各级作战重心判断的严重失误,甚至没有判断,再加上对自身作战重心判断的严重失误,致使从海上到陆地、从国门外到立足之地都极度被动,付出一次又一次沉痛的代价。现代战争中,作战各级以其整体性、系统性发挥作用,找准并瞄准敌方的重心必然是制定克敌制胜策略的前提,正确认识自身的重心所在也才能不导致处处陷于被动。

李鸿章在日本

(二)正确把握作战重心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有效手段

以积极的行动围绕作战重心布势是把握作战重心的方法。甲午战争中,日军始终围绕打击清军作战重心进行布势谋局,无论是两线牵制、设伏偷袭、佯动欺骗,还是直接打击、间接压制,都是以积极的作战行动对清军的作战重心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战场的控制,掌握战场的主动。现代战争中,作战双方对作战重心往往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重心是关键点但不一定是薄弱点,而且作战各层次的重心各不相同,因此必须围绕作战重心积极行动,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打击重心,动摇敌方的作战体系和战争意志,夺取战场主动权。

硝烟早已散尽的甲午战争,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伤痛和教训,还留给我们要时刻保持警觉的告诫。读秒战争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战争中有没有机会、能不能直击重心并一招制敌是我辈面临的现实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