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条刷屏的新闻,武汉东湖高新区社会事务局对社区干事免笔试人员名单进行公示,24名高学历人才赫然在列,引人瞩目。

这24人中,有5名博士、19名硕士,其中博士的专业分别是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作物环境及生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行星地质与比较行星学。
其中招聘公告里有这么一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招聘公告里岗位职位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免试人员名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示的免试这24人中,有5名博士、19名硕士。

聘用管理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看到,新聘用的人员分配至社区以后,由所在街道与聘用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这才是重点,也就是说聘用的社区工作者,是没有编制的。

社区工作者,是指经过一定的选拔或公开招考程序,被各街道或社区的两委一站聘用的人员,该职位不属于公务员(行政)编制,也不属于事业编制。

985、211、名校毕业等光环的加持、高学历人才进入街道办等单位已经不是新闻的新闻了,去年6月,上海面向本市高校应届毕业生专项招聘1000名社区工作者,近6000名毕业生报名,其中不乏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毕业生

2018年,杭州余杭区招聘聘用名单里,清一色是清华、北大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019年,深圳中学拟聘用的28名应届毕业生中,24人为硕士,还有4名博士。这些毕业生大多来自名校,其中10人来自北大,5人来自清华。

体制内,向来是就是就业市场的宠儿,尤其是一场新冠疫情,就业市场的剧烈波动,好多优秀的、有能力的人逼迫离职、失业,也有很多人方才明白过来,体制内——或许才是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最安全的避风港湾。

今年7月份,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招聘录用情况同样刷屏。在135名“一线生产操作岗位”聘用名单中,有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等985、211名校的毕业生,而且硕士研究生占到30%。

现代化的烟草工业企业里,生产一线的工作内容,虽然说是体力劳动强度不是很大,但是工作内容其实也是相当的枯燥和乏味。就因为烟草企业是国企(体制内企业),而且年初的时候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公布了中国烟草总公司2019年度工资总额情况:中国烟草总公司2019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51.6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67万元。当时这条新闻被顶上了微博热搜,其实作为这个工资数字,很多人觉得的很高,但是对企业来说,这是应发的税前平均到手工资数额,而体制内的企业在社保、两金基本上都是按比例足额缴纳,不像某些喝兵血的民营资本企业,在社保、两金缴付的比例很低,甚至是不交,嘴上说的兄弟,转身分利的时候就想喝兵血。

而那些千万百计争取到卷烟厂生产车间工作机会的年轻人,只不过想给自己一个稳妥的生活保障而已,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进取,获得一个维持读书人生活最起码的体面和保障,没有对与错,如果有更好、更舒服、更高的收入的生活工作机会,谁人不想体面的生活,谁人又愿意长期俯身子,为了这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碎银几两而忍受工作中的枯燥、乏味、甚至是落寞、心有不甘,甘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一生的光阴。

作为一个曾经奔波于招考考试路上的过来人,能深刻共情体会在找工作中的那些考试与面试的艰辛和不易,曾经年少的我们,都树立过很大的理想,都曾梦想将来长大能有一份体面傲人的工作,甚至是富甲权贵一方,当读书毕业步入社会以后,在生活的重压下,渐渐才明白自己是芸芸众生中一名普通人,像蝼蚁一样苟且,为了生活,披星赶月、负重前行。

有人说这种现象不仅是人才浪费,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严重的空转与内耗。我想说的是,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的波动风险将会愈来愈烈,为什么这么讲,2014年的时候,法国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出版了一本书《21世纪资本论》,该书用大量经济历史数据对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极大的疑问,作者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长期来看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而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更广阔的分配公平问题。想想我们国家的这30年内来经济发展取得成绩,可是还有6亿人口月收入低于1000月,每年都会有“史上最难就业季”新闻刷屏,而资本经济领域的过度集中,必然导致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少于新增就业人口,而就业生存是每个都必将面临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趋势背景下,所以之前“996、007”在违反劳动合同法的情况下竟然大行其道,而且竟然还可耻的称之为“福报”。

经济的资本化也使得学历的贬值化将会成为必然,而教育最本质的就是社会阶层职业分工的分层与筛选,是阶层流动提升的再分层手段,所以就有学历是“敲门砖”说法。想想为什么这些高学历的人才不选择做研究、不选择去一些民营企业“996”,在一些外人看来是人才的浪费,想想背后的经济利益账,这才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目前的社会大背景下,深处旋涡的每一个人,只能参与这可怕的内卷竞争,在相对不是那么最优的选择里选择一个对自己最优的选择,这才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毕竟学成文武艺,即使能上九天揽月,在生存面前,也会收敛起那高傲而不甘的心。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归结为人才、资源的浪费。

今年6月7号高考的时候,复旦大学数学学院青年教师姜文华将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杀害,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在外人看来拥有国外名校博士学位的40岁姜文华,一身光耀,在安身立命的重压下,或许正是解聘的压力下才使他走上极端,击溃了心里最后对生活希望的底线,使他走上了不归路。在某些方面,高学历并不必然是优渥生活的必然保证,毕竟每个普通的生命在世间,生存的压力是第一位的。

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除去70万考研,还有830万人。据中公教育统计,2020年国考有1395845人报名,1277219人通过审查,全国平均竞争比52.94:1,职位最高竞争比2315:1;2021年国考有1511985人报名再创新高,1402940人通过审查,全国平均竞争比54.53:1,职位最高竞争比3334:1,同比增长8%,我预测今年的报考人数将会再创新高,考公上岸,对很多的毕业生来说,是为数不多的相对更好的就业选择。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中国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5%。但是每年就业形式确实不容乐观,而高质量的就业数据,想必更不容乐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分配,所以国家近年来下大力气改革,出手打击资本乱象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治理打压高房价,出台教育双减等措施,提出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让某些声称“996、007”的资本家成为笑话,成为反垄断祭旗的对象,让某些声称“上社保就不能盈利”的大而不能倒资本企业成为调查对象,让某些嘴上满嘴主义,心里全是资本利益的资本套现行为成为调查对象,最后终止收购套现,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没有资本的时代,只有时代的资本,决不允许资本无序乱做凌驾于人民之上。

在可遇见的不久的将来,就业市场依然会艰难,体制内就业岗位依然会是很对人的最优选择,就业的选择没有对错,只有利弊,在深处在这越来越内卷的经济时代背景下,体制内上岸的竞争也会愈来愈烈。

致敬每一个负重前行的人,愿你在生活工作中能找到最好的坐标。

相信所有的努力,终将会花开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