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错过了公众号、错过了短文社交、也错过了直播红利的一批人们开始打着所谓的短视频、中视频和长视频的概念,进一步的收割剩余流量,希望通过各种创作者美丽大会,制定自己的圈子规则,拿出悬赏资金和“平台货币”来吸引和引导创作者开始争夺流量之王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和今天发生的事实雷同,动物园里有一只猴子,每天吵着闹着向管理员要吃的,按照规定猴子每天只能吃5根香蕉,但是一次性吃完之后猴子依然没有吃好,还是大闹要吃的;第2天动物园管理员从早上开始给猴子1个香蕉,中午的时候给猴子2个香蕉,到晚上的时候再给猴子2个香蕉,从此猴子就突然非常的高兴了,因为一天可以吃到三次香蕉,再也不向动物园管理员吵着闹着要香蕉了。这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短的道理:谁掌握着管理权,谁就是规则的制定者。

昨天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互联网时代下,短视频的精髓在于简短、快速、垂直,优质。简短视频消除视觉疲劳,快速可以实现完播率,领域垂直带来精准和优质的流量池,选题优质内容是为了长期策略。视频越长,完播率越低,完播率决定了能否实现流量裂变,无法产生裂变的视频就等于废号。这是常识,但是说出了事实。

例如有人说:一直投dou+的视频也会被后台打上“特殊客户”的标签,当没有广告投放的时候呢?视频自然流量的多少才是这个账号的价值。都在盲目的去做短视频,却忽略了账号前期定位的重要性。账号领域是什么?做的什么赛道?内容表现形式?视频拍摄手法?受众群体?做这个账号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实现品牌传播?后期变现?个人ip等?这些都是一个账号需要思考的问题。

“短视频”可以说是一种商业的元素之一,但目前很难成为一个有主导的商业模式,首先是流量的来源,目前绝大多的流量已经分割完毕,仅有的活跃剩余流量也是苟延残喘,这里就有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流量从哪里来?

按照目前的平台机制,第一个就是平台的算法机制,这个所谓的“算法”的公平性和科学性目前没有一个第三方平台和权威机构可以来监督和检验的,所以结果可想而知。第二个就是人工推荐,回到了传统的约稿和流量分配模式,也就是“流量经济的计划模式”,人情和熟悉度成为了获取流量的渠道之一。第三个就是早期和拥有一些粉丝积累的IP的私域流量,这些也只不过是网潮网海里的朵朵浪花而已

对于一些平台的视频创作者大会,无论是快手和西瓜都是在“猴子吃香蕉”的模式说的再美,也是自欺欺人罢了,作为“猴子”的创作者们来说也该认真看清现实,视频社区平台不应该是某些管理者的后花园,而应该是全民创作者和用户的舞台,大家都应该有着管理权和监督权,让算法和推荐机制透明起来

总的来说随着相关部门对虚假流量的治理和各大平台算法机制的清查以及社会舆论的拷问,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这也是时间问题和无法阻挡的社会发展进程,“短视频”的陷进,也希望那些痴迷者们早日迷途知返,所以我想说:盲目追求“短视频”红利是拔苗助长,去“美”存真才是生活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