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房改政策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市场化是改革的核心。

市场化是房改的动力,但过于市场化的结果是,资本是趋利的,虽然有政策调控,但每一次调控过后,房价都迎来报复性反弹。1998年房改至今全国房价一路上行。

2021年,“房住不炒,住有所居”正成为房地产政策的新基调。

01

8月末,国新办举行“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新闻发布会,会上,住建部表示:

  1. “十四五”期间,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 对于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租不好房的现实问题,要下决心下力气解决。

  3. 持续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十天后,担当全国首个且唯一共同富裕区大任的浙江,靴子最先落地。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网站公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一起来看看文件核心亮点。

02

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以及其他经济体量大、集聚能力强、产业工人多的城市,应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提高新增住房供应总量中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占比。其他城市也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2025年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建立,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有效缓解,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基本解决。

2035年,住房的居住属性更加突显,住房供需实现动态平衡,住房保障体系成熟定型,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现代化

小编梳理了下,五个核心关键词:

1、占比:“十四五”期间,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套数占新增住房供应套数的比例力争达到30%以上其他重点发展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套数占新增住房供应套数的比例力争达到15%以上

未来人口净流入大城市,每新增100套住房,需含3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重点发展城市:每新增100套住房,需含15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2、时间:到2025年,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建立,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有效缓解,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到2035年,住房的居住属性更加突显,住房供需实现动态平衡,住房保障体系成熟定型,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现代化。

3、对象:保障性租赁住房主要面向城区无房新市民、青年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区别于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公租房)

4、产品:新开工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已经开工或建成的住房转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使用的,可以适当放宽面积标准,户型面积大的可以按间出租,适合改造成小户型的应予以改造。

5、价格: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由投资主体或运营管理主体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评估确定,或依据政府发布的参考价格确定。

03

从国新办“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到浙江文件,在“房住不炒”之外,“住有所居”成了另一大楼市关键词。

它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2021年,国新办“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增加动词“努力实现”,强调了政策推动的迫切性。

如何理解“住有所居”?

“住有所居”并不是解决购房问题,更不是控制房价(商品房有调控政策),而是解决居住问题。简单来说,未来人人都有房住,但不一定是买房,也可以是租房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是以商品房为主,而未来房地产市场将形成由商品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等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公租房、共有产权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商品房等各司其职。

  1. 公租房:面向城镇住房和收入双困的家庭;

  2. 共有产权房:夹心层购房者,兼顾普通有积蓄群体和高学历人才的居住问题;

  3. 保障性租赁房:解决新市民、新居民的住房问题;

  4. 商品房:有钱,有改善需求的购房者。

看了大方向,回看浙江的“住有所居”细化方案——《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浙江文件中的最大亮点,为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划下了清晰的目标和实现时间

根据文件显示“十四五”期间,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套数占新增住房供应套数的比例力争达到30%以上其他重点发展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套数占新增住房供应套数的比例力争达到15%以上”

明确要求保障性租赁住房成规模、持续型供应,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享有土地政策、财政金融等方面补贴,因此在租金上能做到低于同地段,且按照民水电收费。

政策的直接好处,成规模增加供应,满足新青年住房需求,同时避免潜在供需失衡下的租金暴涨。

前车之鉴,如今年上海房租出现的疯狂上涨现象,打开微博随便一搜都是上涨800、1200元/㎡...,甚至有区域涨幅接近20%!更令人意外的是,租金暴涨之外,房源供不应求。

上海房租暴涨的背后,首要原因是供需关系紧张。

根据克而瑞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上海挂牌出租房源是11万套。而2019年第二季度挂牌出租的房源为17.3万套。两年间减少了6.3万套,挂牌出租房源减少了36%。出租房源减少,而每年流入上海的高校毕业生仍在高速增长,加上已有的“沪漂”,导致住房供需紧张问题爆发。

从上海经验来看,纯市场化租赁难以满足新市民、新青年涌入引起的供需失衡问题。浙江的政策要求人口净流入大城市、重点发展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成规模且持续性供应,提前应对随着城市发展,人口流入,面临的潜在住房供需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重点发展城市原则上每3年认定1次,如果人口净流入减少,那么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比例也可以适当下降。同时新开工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应按照职住平衡原则,主要安排在产业园区及周边、轨道交通站点附近和城市建设重点片区等区域,引导产城人融合、人地房联动。此举也是为了避免远郊鬼城现象。

关于保障性租赁房源的来源,文件中也有明确,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可以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存量闲置房屋和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其他发展城市,可以利用存量闲置房屋和新供应国有建设用地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但是,浙江这份文件中,广大人民群众最在意的“租售同权”还未有明确指示。

中国人的传统,一定要买房,房子和家是紧密相连的。现代社会,房子又被赋予更多的含义,就拿教育来说,就近入学政策下,住宅小区有对口学校,而对口学校越好,反过来助推房价上涨。从这个角度,买房是一种投资行为,为孩子抢到名校“入场券”,又享有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因此,让青年人心甘情愿接受租,应该先明确“租售同权”这个问题。

从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比例来看,每年新增100套新房,其中30套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人口净流入大城市),如此高比例的情况下,“租售同权”这一问题应该会得到明确的答复。

最后,再说下商品房,未来减少商品住房的供应量或成为趋势

ZF已经明确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量,此外还要考虑共有产权房、公租房等,那么留给商品房比例势必将会大大减少。

如果能做到“租售同权”,让房子真正回归到居住功能,对部分购房者而言,租房和买房其实是一样的。

当然,对于有经济实力,对居住环境高要求的购房者而言,商品房依然是好的选择,只不过它的供应量可能会减少,产品更为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