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梁
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太平御览》卷载:“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人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从此,每天晚上读书时,他都用这种办法,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刺股
见于《国策·秦策一》载:“(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小结一下:悬梁刺股是两个分开的小故事,大致的意思就是两个洛阳人,刻苦读书,大半夜打瞌睡了,一个揪自己的头发,一个扎自己的大腿,而继续读书。
先说说孙敬的悬梁
大清开始男士有辫子,很多小人书里画的是大清的辫子,用绳子绑房梁上,这是不对的,东汉男士不扎小辫子。 什么发型?
大致就是这个造型:
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包块麻布,有的系条布带,有的啥都不包。
当然洛阳和西安很近,洛阳人的发型也得参考秦的发型(兵马俑里的发型和上图的类似)。
典故里用绳子把头发绑房梁上,怎么绑?有几种绑法?
一、把绳子绑发髻上,发髻就是把男士的长头发捋到头顶,盘成一个团柱状,绳子绑发髻上可行,牢度怎么样?头发很滑,绑的不好一拉就拉下来了,我们假设用细一点的绳子绑的很牢,仅仅是假设,那这里就得考虑一个问题:受力均匀,把头发捋到头顶,集中绑起来,承受多少拉力,我们粗略估计一下,由于是坐着读书的,下半身的体重不考虑,由于脊椎、肌肉、骨骼的支撑作用,打瞌睡时脖子到腰部(包括头部的重量),由于上半身倾斜造成的拉力约占重量的1/3(这个数字已经是估的比较高的了),一个成年人140斤,那折算一下这个上半身的拉力约在20斤左右。打个类似的比方,现在人有颈椎病,坐在那里牵引,这个拉力差不多也在20斤左右,20斤左右的拉力均匀分散到头部的大部分头发上,会不会有疼痛感?基本木有。
再说说第二种绑法,发髻集中绑住,可以挑发根到发髻的一小部分头发(一小撮),绳子从头发的里面穿过去,这样操作得计算一下,穿少了就是拔毛,穿多了受张力的影响,绳子的受力点还是滑到发髻的下部(相当于和绑在发髻上一样的效果),假如真的能恰到好处,孙敬肯定是精确计算、实验过的,那尤其说孙敬是政治家,还不如说他是力学专家,他对力学很有造诣,真的。
再说说苏秦的刺股
原文是这样说的:“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股是大腿不是屁股。血流至足---这个厉害了,用直径1mm的锥子扎能让血流到脚跟,那最起码扎到肌肉,深度1cm左右,这得多大的仇恨和决心,深度1cm的创伤,第二天还能走路不?也不怕扎坏裤子?还有一个问题:战国时洛阳男士是穿裤子的,裤子到脚踝处是收口的,流个10ml的血被裤子吸的差不多了,根本流不到脚踝,要么脱了裤子扎,10ml血够了,穿着裤子10ml肯定是不够的,那不是刺股,是放血了。
人为啥要睡觉,现在也没人给出确切的结论:有说白天大脑工作,产生毒素,晚上要排毒的;有说大脑超出工作周期开始自动怠速了,属于自保护;有说脑部激素分泌跟不上的,属于“助燃剂”不够;有说DNA从根本上限制人类脑部连续性工作的可能性(不让人类大脑连续性工作,限制过度开发大脑);也有说大脑保护身体器官机制,延长人类寿命的;还有说大脑会分泌两种物质,一种让起来运转,另一种让休息的。五花八门啥都有,但论证起来都很困难。说的都有一点道理。把上面的观点总结起来:基因帮大脑设定工作机制框架,激素、神经作为执行工具。
讲通俗一点:
大脑就像校长,学校里的事基本都由他决定,他会制定作息时间,制定规章制度,时时收集内外部信息,对各老师提出要求,整体平衡决策。校长制定作息时间后他自己也执行,人想睡觉的时候读书:就像几个班级在加课,校长站在旁边,无精打采、迷迷糊糊的看着。当有突发紧急情况的时候校长也认真加班,这时他高度紧张,那怕已经是下班时间。
现在我们把上面两位仁兄的情况,一位揪头发,一位扎自己大腿的情况映射到这个对应的环境里。
揪头发:校长要下班了,后勤主任跑去跟他说食堂里没米了,顺便提交后勤季度小结报告,接下来他会仔细认真看报告么?(没米屁大一点事,下班重要,报告有空再看)
扎大腿:校长要下班了,老师突然报告三位学生溺水了,老师顺便提交自我总结,接下来他会仔细认真看总结么?(出大事了,赶紧去现场,看什么总结)
三种主要和打瞌睡对立的激素:
1、 剧烈疼痛促使身体分泌--肾上腺素。(娃被狠狠的揍疼了)
2、 获得奖励或者惊喜时大脑分泌--多巴胺。(娃自己获奖了)
3、做自己喜欢的有点上瘾的事大脑分泌--内啡肽。(娃偷偷的拿到游戏机了)
先说第一位仁兄揪头发:分析下来不怎么疼,肾上腺素基本不分泌。大脑分泌什么?书都看了老半天了(就算读书是自己老喜欢的一件事),看到瞌睡的不行都麻木了,内啡肽分泌老早就停止了,校长都让老师下班了,多巴胺就更不用说了。
再说说第二位勇敢的仁兄扎大腿:必然分泌大量的肾上腺素,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血流加速。肾上腺素产生过多,出汗、头疼、四肢发冷、血压升高。扎大腿不分泌多巴胺,基本不分泌内啡肽(变态的除外)。读书不是打仗,不是体育竞技,不是器官功能衰减,肾上腺素没用。
古人读书分两类,一种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种是在领悟深层次的东西。高效的读书,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机器运转状态良好,环境无干扰。瞌睡的快倒下时,存储器存取速率降到了平时的1/10,逻辑运算、模糊运算基本丢失,就算读的是基础的知识点,高度瞌睡的时候随便怎么折腾,效果也是一塌糊涂,毅力也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
明明自己的电脑因为温度过高,自动降频了,反应迟钝,自己却在机箱外壳上使劲的敲打,有用么?
悬梁刺股到底是谁编纂的,就不说了,下次我们从《刻舟求剑》展开,讨论地域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