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饶平如

很多曾经的记忆,都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变成脑海中模模糊糊的“似曾相识”,变成伤口愈合后的一道浅浅的印痕,变成到处空洞、支离破碎的旧围巾……但就是仅存的这模模糊糊、清清淡淡的一层,却是无论如何也揭不去、忘不掉的,伴随着平生。

“初识”饶平如,还是从那本《平如海棠》开始,平淡琐碎,却又温馨浪漫,平如和海棠之间细水长流的爱情,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又是多少人身在其中却浑然不知的,六十年时光在饶平如的笔下依旧散发着动人的色彩。

海棠已逝,唯有平如,于是他便将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和回忆通过文字和绘画的方式,著成了一本非常特别的自传。诚然,饶平如有着很多不同寻常的经历,他参加过抗战,也曾上山下乡,制造过木牛流马,也编辑过很多书籍,在逆境中乐观平和,在顺境中淡然真诚。

这所有的平凡与不平凡,都成了饶平如文字中、画笔下的一日三餐、奇闻趣事和苦中作乐,他用这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一生,也让更多读者从中窥得一个时代的缩影。

“严父”记忆

饶平如家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严父慈母”模式,谈起父亲时,却又感觉这严中总是透着一丝可爱。虽说父亲总是比较严肃的,孩子们也总是对他心存敬畏的,但文章的语调却非常轻松而生动,如话家常一般,满是亲近。

譬如,他会在“我”受伤之后小心翼翼地为我处理着伤口,会在老鼠出没的夜晚画上一张“猫咪符”来安抚受到惊吓的“我”,会在国家危难之时支持“我”奔赴前线,并赋诗一首为临别赠言,会将“我”寄过去的书小心翼翼地包上牛皮纸保存起来……

父亲做律师时也曾风光无限,抗战爆发后毅然决然担起抗敌后援会会长的职责,解放之后没有了工作,就乐观踏实地卖起了“小人书”。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是律师业务比较兴旺之时,饶平如的父亲是当时一位很有原则的律师,原则有三,其一是不接刑事诉讼,只接经济诉讼;其二,他虽然帮很多人写状子、解答法律问题,但如果来人是理亏的一方,父亲就会婉言谢绝,因为他“不能把无理的事辩护成有理而打赢官司”;最后一个原则嘛,很“现实”也很可爱,那就是“希望客户送的是现金而不是匾额”,名气固然重要,但一家人重要吃饭的嘛。

相较于很多家庭中的“严父”形象而言,饶平如的父亲是非常幽默和从容的,他的这一特质体现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细节之中,譬如家里“投资”商铺的三千块打了水漂,母亲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而父亲则十分淡定地跟她说:“所以我才叫你先吃完饭再听我说呀,否则你饭也吃不下的。”

也对,民以食为天嘛,除了再大的事儿,饭总是要吃的!他时常感慨“吃饭难”,也会更加珍惜日常生活中的每一餐。

不难看出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亲虽然极少和他面对面交谈,但父亲的形象却产生着非常正面而积极的影响,也成为了他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以至随性而发色一些只言片语,也会让他就算到了九十岁也依然言犹在耳。

童年趣事

一个人的童年永远是“平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人想再次回到童年,体会家庭的温馨和充满童真童趣的稚嫩经历;有人却想快点长大逃离童年的阴影,远离那些造成过很多伤害的心酸往事;也有人泰然处之,往事不可追也,经历过的幸与不幸,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回忆。

对于饶平如来说,童年是非常有趣且值得回忆的,很多趣事或许是我们都曾经历过的童年小插曲,但是在饶平如的笔下,大事小事都变得妙趣横生,让人读来捧腹的同时也大呼感同身受。

小的时候,大钱咱自然是不敢碰,但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曾有过偷拿妈妈小钱的经历。饶平如在《平生记》中就记录了他的这些童年“罪证”,前前后后拿过妈妈十多次的钱,有时一张有时两种,但因为“涉案金额”太小,一直也没有被妈妈发现,最后还“一本正经”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认为,适当给小孩一些零用钱,还是颇有益处的”。

其实想来也不无道理,适当给孩子一些小钱当零用钱,总好过孩子长期手头太紧而养成偷偷摸摸的恶习,但千万注意这“适当”两个字,给的多了,变得花钱大手大脚,则又适得其反了 。

在那个时代,裕丰银行的纸币可以撕开来用,一大碗面只需要不到五分钱,还要很多的快乐是不需要用钱的。

逆旅之行

正如饶平如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那样一种大时代的洪流当中,他的一生也同样充满着坎坷与波折。

抗战爆发之后,家乡沦陷,父亲带着一家人逃难到了广昌,但因为祖母病重想要“落叶归根”,孝顺的父亲选择举家迁回南城,这一迁,不仅祖母病情加重,母亲也病倒在床,不久之后便双双离世。

战乱让一家人离散各处、难以团聚,彼时国家多难、民族存亡,面对着种种国仇家恨,饶平如毅然选择弃文从武,奔赴了抗日的最前线。

在写到战争的部分,书的内容一改之前轻松从容的风格,饶平如豪情壮志不减,谨记着“倭寇侵华日,书生投笔时”的教诲,讲述了当时山河破碎的悲愤、驱除鞑虏的雄心。

战时的岁月是极其艰难更是极其危险的,看着饶平如的文字,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宛如亲历:

“敌机枪手旁边有个敌步枪兵,顺手向赵排长开了一枪。子弹擦过赵排长的头颅。我们的战士当时是没有钢盔的,只戴布军帽。于是,赵排长不幸阵亡……”

饶平如经历了抗争,又参加了内战,解放后去了上海卫生出版社工作,还在考试中获得第一名,又被评为了“先进生产者”,一切似乎都在变好,回忆起这段时光,饶平如称之为“一生中美好的回忆”。

但好景不长,国民党军人身份突如其来地打断了他的美好生活,转而送入了“劳动大学”,他从战士到编辑,最后竟成了收容站站长口中“好人中的坏人”,并且跟妻子美棠两地分居长达22年之久,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

劳改期间自是苦不堪言,但饶平如依然尽力地去“自得其乐”,他将那个时候的生活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呈现在这本《平生记》当中,从容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这段逆境之旅。

以《平生记》写平生、绘生平,无论怎样的逆境,饶平如都不曾放弃过对美好的憧憬,即便是逆境,也是生命中值得纪念的一笔,就像饶平如所言:“我独行在时间大口之外,赶在未来之前,想要把这些还存留在我记忆中的往事,奋力摹写下来,以作为对他们所有人的纪念。”

这样的一本“自传”,又怎能让人不为之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