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政治学术领域中有这样一句话,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说,外交本质上是为了通过政治活动实现内政目标的一种手段。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与国的关系,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关系能直接影响复杂的世界政治局势,而当下中美两国无疑是大国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一个是年轻却维持了近百年"世界霸主"的美国,一个是拥有古老文明却衰而复强的中国,中美两国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近些年来,这种关系进行得愈发辛苦。
不断的政治冲突、频繁的贸易摩擦,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蔓延之下的紧张气氛,让所有人都闻到了两国关系中浓浓的硝烟味。对此,郑永年教授提出了关于"中国真的会被围堵吗"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
美国为何担忧?
当今的中美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我们可以回到当时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围堵、封锁其实并不是新鲜词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早在上个世纪就使用了同样的策略来针对苏联,甚至有观点认为尼克松访华实际上是通过缓和中美关系达到隔阂中苏、进而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当然,苏联最终失败解体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的致命缺陷,但应该看到西方阵营的围堵遏制也加速了这一进程。现如今同样的伎俩再次被拿出来,美国宣布"对华接触政策"失败之后,更是近乎鲜明地表示自己的冷战思维,完全否定了中美交往几十年的成果。
分析大国关系无疑还是要从几个基本维度做出考量。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其实质就是美国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其带来地区间以及全球地位的挑战的深重担忧。美国的地缘焦虑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就是中国对于美国在亚洲经济地位的威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稳定而且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早在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0865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同时,中国积极推进与亚洲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诸如东盟为主体的地区经贸一体化、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以及横跨亚欧大陆及印太海域的"一带一路"倡议等等,美国在亚洲的经济地位受到巨大挑战。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上,中国科研投入加大,美国科技地位、军事霸权相继面临挑战,从而最终面临的是 "中国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美国国际制度领导权的挑战。这一系列挑战构成了美国政客口中所谓"中国威胁",内政与外交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而做出看似夸张实际有其内在逻辑性的一系列的对华遏制战略。
独立遏制还是联合围堵?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冷战后的现代世界按照文明谱系划分为三大板块,即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并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成为最具挑战性的力量。
这一研究国际关系的方式一度火热,并且似乎在当代得到了印证。"西方"不仅是以中国视角看待东西方两个不同体系的学理概念,它本身就具备了以基督教文明和自由民主价值观为核心的国家民族联盟。因此,在面对中国崛起时,他们天生具有合作以共同遏制中国的价值因素。
纵观全球,我们倾向于把外部世界划分为美欧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敌意正是来自欧美,尤其是美国。宏观上看,这是两种文明,新旧势力的交替结果,西方为了保护和维持既得利益而发动的一系列攻击,其中以美国意愿最为强烈。
然而自苏联解体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而越来越显现出群雄割据的大势。即便美国并不乐意,其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正在被打破,逐渐形成了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趋势,譬如中国、日本、德国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该地区甚至全球的话语权都有明显提升,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已然形成,国际势力分配愈加分散,美国呈现出了"相对衰落"的趋势,因此凭借一己之力来遏制中国已是不可能是的事情。
另一个替代路径就是所谓"围堵",即联合西方其他国家合力对中国制裁遏制。美国正是秉持这一理念,认为围绕在中国周围的许多国家已经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围堵趋势"将中国团团包围,只等美国一声令下便可将中国孤立。
联盟性质的 "围堵"难以实现
表面上看,现在严峻的局势似乎显示围堵即将成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纵观能够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形成"围堵"之势的国家,包括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以及中国周边的日、韩、印等国,那么这些国家是否会真心诚意的与美国合作、参与到其中?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近年来美国对华制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贸易战频发,要看到这种贸易制裁影响的并不只有中国,也包含了其他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的领导人都对美国方面提出谴责并表示失望,毕竟这种制裁直接影响到了其他西方国家的切身利益。
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其他国家已经形成密切的经贸关系,中美双方若在经济领域产生直接对抗,那么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间接影响到其他"盟友"的经济状况。
另一方面,在承认西方文明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基础上,还应该看到西方阵营内部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实行"围堵"政策,必然要建立稳定的联盟,反观美国举措,军事上压制俄罗斯、伊朗,在经济上与欧盟、日本竞争、在北约、东南亚扩张自己的军事实力,更在一些国家大搞颜色革命,美国把"世界警察"的触手伸向了世界各地,也为自己树立起了隐形的敌人。
最后,回顾特朗普上台后做出的一系列措施,可以用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来概括。2017年1月,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2017年6月,美国退出《巴黎协定》; 2018年5月,特朗普宣布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2020年美国公布了退出世卫组织的消息。
这一系列"退群"的背后是以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战略为基础的,尤其是今年新冠疫情的冲击,使美国体制内部的弊端凸现出来,刚刚结束的美国大选中,其混乱不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方民主体制该如何发展,到底什么是"历史的终结",这一系列事件使美国内政外交面临的问题一涌而上,国内是否有充足的资源和精力来组织起联盟围堵中国,怕是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中国的定力与自信
尽管依据现实国际环境,美国建立起联盟对中国实施全面围堵战略可能性极小,但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仍然会继续把矛头对准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实施压制。特朗普虽然下台,拜登政府建立后中美关系似乎有所缓和,但正如大多数学者预测那样,对华制衡乃至脱钩有可能演变成美国的中长期对华战略。
旧的共识难以为继,新的政策框架仍然在动态变化,中美两国的竞争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我们秉持和平合作共享的外交理念,但也要保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警惕美方对我国的分化与孤立。在中美关系的临界点上,要坚决避免双方滑向新冷战,走向新对抗。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有战略清醒与战略远见, 认识到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美国依然是全球头号强国, 是影响中国成长为世界性大国的最大外部因素;要妥善处理中美分歧与矛盾, 为了预防极端民族主义情绪, 避免与美国发生全面对抗。
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应当保持信心和定力,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中国的发展。
结语
如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所谓"中国威胁论"不过是美国对于自身信心不足的借口,想要对中国围堵不过是他们不切实际的幻想。未来,中国只要不犯颠覆性的错误,继续保持坚强定力与正确方向,必然能跳出大国间"零和博弈"的历史怪圈,中国的成功也必将带来世界的成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