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体育老师不会经常“生病”,音乐课会学唱歌,美术课会做手工,作业很少,放学之后有很多的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扔沙包、捉迷藏、跳皮筋、打篮球,每天回家后,是父母做好的晚饭,是晚饭后的动画片,是动画片之后甜甜的梦。

曾几何时,“补课”这个词,遥远又陌生,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补课的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小学一年级就需要补习,越长大,补习的学科数量就越多,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们不仅要在老师那里补课,还需要上网课,在家长的期望下,孩子们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家长们眼里“别人家的孩子补了哪些课,我的孩子也得补,甚至要补的更多”。孩子的学习压力日益沉重,甚至出现了学习成绩不好自杀的新闻。直到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大力整治教育行业,才缓解了充斥了内卷、学习焦虑、压力的教育现状。

一方面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各类学校、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在线教育机构都在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孩子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思考:到底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关心什么?以终为始,让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正确引导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学习的有意义,有乐趣,有动力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被誉为牛顿第二的赫·斯宾塞曾提出:“凡天然的生物, 都有一定的规律,需要的满足, 必生愉快。”这句话放在教育上,就说明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孩子感兴趣的,喜欢的内容,必然能使孩子得到满足感,适宜吸收学习这些知识,而孩子厌恶这些知识的时候,就表明这些知识不适合现在阶段的学习,或者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合适,错误的方向会让努力事倍功半。当孩子出现学习成绩不好的情况,家长和教师们应该去分析原因,多问为什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探索世界的过程,所以要通过日常的教育中,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乐趣。

相信家长们都知道一句话:“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也听过另外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家长面应该细心观察孩子在成长过程感兴趣的方面,有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有的孩子喜欢绘画,有的孩子喜欢唱歌,有的孩子喜欢手工,有的孩子就会喜欢物理、生物、化学。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各自擅长的东西,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观察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擅长的方向,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以兴趣为基础,才能最大程度的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任何的教育方法,都没有顺应孩子的乐趣,让孩子主动去学习更有效果。

教育的本质并不在让孩子学会哪些功课,学习成绩有多好,也不在让孩子掌握哪些学科类的知识,教育应该更注重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就像小时候问起梦想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我想当“科学家、画家、宇航员等等,那么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孩子去探索、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那么孩子或许真的会变成“科学家、画家、音乐家、警察”,他们会有强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意愿,拥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也会拥有精彩丰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