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大姐送了我五个月饼,这才是一种真切的表达,因为大姐一直在外地,对大同的习俗不甚了解,她觉得月饼就是一种风俗,未必好吃,送五个最好。而对大同人来说,月饼却是一种面子,都是整箱整盒地送,这就是地区人文的区别。
月饼现在在大同是从正月初一买到腊月二十三,天天都有,未必天天都有人买。而到了中秋节期间,月饼则成了一种大众食品,天天都有人买,满街满巷都是买月饼的,这倒不是这几天的月饼好吃,而是一种本地文化的节日宣泄。
关于吃月饼的历史在大同应该不长,也就是几百年的事。也许有人说唐代就有吃月饼的习俗,也有人说大同吃月饼始于元代,这个极有可能,但我更认为是明代后期,或清代大同才开始有了吃月饼的习俗,其根据是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吃月饼不具备条件,面、糖、油、灶都制约了月饼的生产。如果单纯说吃个白皮饼,我是相信的,甚至在北魏就有吃饼的记载。
我们不妨翻开大同史志,看看与中秋相关的历史记载看看:
明代张钦所著的《大同府志》只有四字:中秋馈瓜。
清代乾隆年间的吴辅宏所著的《大同府志》的记载是这样的:中秋家陈瓜果,并相馈遗。先是四乡载西瓜入城者,日数十车,俱堆贮四大街,碧颗山积,不可枚数,至是晚担运一空。
清代道光年间黎中辅所著《大同县志》的记载是这样的:中秋节:八月初一日后,凡饼铺俱开炉做饼名月饼。市中瓜果摊厂相联不绝。至期,家家以瓜果月饼供月。其供月之饼大至三二尺许,名团圆饼。供毕,分给家人,不及外戚。外戚另制饼遗之。月饼西瓜之盛,甲于通省。八月初,城中即有数十百家预为饼具,烙饼之灶,每一铺添至十余;每日卖至千万,累半月不绝。而四门骡马大车拉载西瓜进城者更不计其数。每日四面大街堆如堵墙。近中秋二三日货之殆尽。以岁时小节而果食之费如此,奢侈太过,耗财尤甚,惟有心世道者力挽之。
民国《大同县志》是这样记录的:酉月十五,曰中秋节,先期半月前,城中各街头,饼铺均设炉与家户烙月饼,每家户三、五十斤不等,每日瓜车来城不下数百辆;果属骡驮倍之,各陈摊市于通街布满,无下脚处,是瓜饼之盛甲于全省,然至节货之殆尽,具见火车交通后,人烟比前繁盛,届期不论土著客籍一样以瓜饼果属在院设案祀月,为见是节最为普通,而同地消耗特甚,物过盛则当杀,是在维持世道者,有以撙节而爱养之也。
十六日以月饼瓜果祀太阳炎光星君,惟祀日月之月饼特大,祀毕如瓜切牙,只一家分食,不给外姓曰团圆饼,其余饼果亲戚相赠,尤以赠出阁女为丰亲亲之义也。
看到了没?明代就是馈瓜,简单至极,没有太多的繁琐程序,到了清代初,就开始复杂了,有果类馈赠了,到了清代末期,那就不是一般的复杂了,到了民国时期,就更复杂得让人感到不适,过十五后,还捎带个十六,其节期相当于是半个月。这就是大同中秋的魅力,沿袭至今,中秋风俗越演越烈,每逢中秋,街上车水马龙,街头瓜果飘香,一片繁华景象。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