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外交·青年智库

大外交青年原创学术交流与实践服务

Glory Diplomacy

Ny.2021 / No.2044

媒体合作 | 学术原创投稿 | 广告联系

邮箱:fydwjzhuanyong@126.com

编辑 / 小二 审核 / 陈际界

再审 / 王盖盖

来源@《北语高教研究》2021年第3期

北京语言大学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最近我们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孙春兰副总理的讲话,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中央领导同志有关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在校党政班子的领导下,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和外国语学部积极投身应急语言服务和涉外舆情防控,自觉以国别和区域研究服务精准外宣,坚持立德树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彰显了我校为国培优、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我们要全面落实习主席和党中央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战略部署,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有品德、有品质、有品位的卓越外语人才,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坚持内涵发展,让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发挥多学科优势,推进外语学科与政治、传播、历史等学科交叉,致力于培养新时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外语人才。我们将继续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提升工程,依托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国别区域学的建设,深化科教融合,厚基础、宽人文、强实践,推进专业研究生分类培养。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外语学科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学位实践课程等课程建设,进一步强化系统科学训练、咨政建言训练和语言服务训练,努力让外语研究生站到创新最前沿。

下面我就坚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国别和区域学科建设,奋力开创世界一流语言大学的新局面谈几点想法。

一、国别和区域研究紧扣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文科发展的重大机遇,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的内涵和发展路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新文科之“新”。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教授对新文科之“新”提出了四点阐释:新科技革命与文科融合发展,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进入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

新文科建设的四点新内涵与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定位和发展目标高度契合,新文科建设给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同时国别和区域研究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突破点。

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来看,国内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部的融通发展,外语专业研究力量从传统的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向国别研究转型,构成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的1.0版本;第二阶段是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协同交叉的阶段,探索出“文史融通”“外语+”两条发展路径,构成了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的2.0版本;第三阶段是当前文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交叉融合的阶段,国内已经出现了工学专业与文科专业交叉融合开展国别研究的新路径,与新文科建设的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工学技术的加入将给国别和区域研究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我们将其称为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的3.0版本。从文科新使命来看,国别和区域研究就是因应大国崛起的现实需求而产生的国家学术攻坚工程,国别和区域研究本身既是大国崛起保持战略性优势的基本策略,又是大国在学术攻坚和知识创造方面的实力体现。换言之,不是所有国家都有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也不是所有国家都有庞大的财力人力发展国别和区域研究。从文科中国化的角度来说,文科中很多基本概念和理论来自西方,对西方文科话语体系的依赖性较强,而国别和区域研究本质上是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视角审视、用中国话语对世界的再阐释再解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文科国际化的角度来看,国别和区域研究直接服务于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化,具备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双重通道,对国际化程度的要求远高于其他学科。

二、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交叉融合的新路径

在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方面,各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大力推动多学科协同交叉的发展路径,在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和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内都有成功案例,交叉融合的学科建设思路已经成为各高校在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工作上的广泛共识。基于近年来多学科领域参与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体系化建设的经验,我们将其总结为“2+X”模式,即: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语言+对象国家或地区历史+特色学科。外语作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工具学科,始终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是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的知识背景,需要相应的国别史和地区史支撑,优势学科则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人文、法律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学科领域。

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要真正地在高校落地生根,还要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整合在新一代国别和区域人才身上,以综合型、交叉型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作为打破学科壁垒的突破口。大力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牢牢把握住“跨学科、跨专业”这一条主线,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上打通学科内部的横向通道。相比在研究成果上实现知识的整体性整合,将以实体研究对象为核心的整体性知识整合在人才身上,对推动学科发展有着更为深刻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掌握多学科系统性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多个学科内接受过系统性的科研训练,围绕着确定的国别和区域长时期追踪深入研究,才能培养出满足国家对外交往中需求的“通才”(即“国别通”和“区域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需要更多的“国别通”和“区域通”参与其中,形成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学术大家庭,同时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的成型将培养更多优秀跨学科人才。

我校于2014年率先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设国别和区域研究二级学科,2015年招收第一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博士生,2018年全国首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博士在北语顺利毕业。目前该专业有博士生导师10名,在校博士生12人,硕士生16人,已毕业博士3人,硕士3人,建成国内高端国别和区域研究培养平台。

三、对学术界对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某些质疑的分析

之前学术界对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存在一些质疑。我们应该认识到,国别和区域研究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遭受到各种质疑,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这些质疑给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带来了一些影响,对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有一些负面的作用。但是,在新文科的框架下,一个新的学科还是应该有大的胸怀,有大的气度,应该将这些质疑转化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动力。

简单说来这些质疑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略研究你不配。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有的学者提出来参与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高校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将参与高校的SSCI论文发表数量、获得国家级项目数量、研究队伍人员构成等指标与国内顶尖大学对比,认为普通高校不具备参与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特别是不具备搞战略研究的资格和能力。但是实际上,如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等一大批以关键地区和冷门地区为研究对象的高校,在短短几年里就已经达到了国内领先的水平,展示出强大的后发优势和增长势头。所以这种唯出身论的质疑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二阶段:研究方法你不会。国别和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填补海外知识的绝对空白。国内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参与到国情手册、国别教情手册的撰写工作中,在短时间内填补了很多小国和关键地区的知识空白。针对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这项成果而言,有人认为是描述性的信息,而非建立在数据和模型之上的结论,不同于西方国家区域研究的定量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但是从实证主义认识论来看,大量的国情基本信息是案例分析的基础,理论建构也是建立在大量案例基础之上的,缺乏案例的支持,特别是关键地区和关键小国的案例,任何建构出来的宏大理论都是镜中花、水中月,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研究方法的区别只是不同认识论在哲学层面上的分野,无论哪种方法,归根到底要解决好现实问题,提出建议和方案,要“看得懂、信得过、用得着,而且是离不开”。

第三阶段:学科建设你不行。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优势学科,在国别和区域研究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在外国语言文学、世界史和政治学等多个一级学科内设了二级学科。有人以美国区域研究为案例,强调美国区域研究项目性质,甚至否定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的必要性,更以美国区域研究发展态势衰微来预测国别和地区研究学科建设“烂尾”的结局。其实这种推测的前期调研是不充分的。

2019年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国别和区域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培训班赴美国学习考察,对美国东部和西部的高校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系统考察和学习。经过这次学习了解到:第一,美国的学科体系跟中国的学科体系不完全是一样的,在高校里美国的这种专业可能更为活跃,学科体系的划分跟我们是有区别的。第二,美国的区域研究,虽然是以一种项目制的形式来推行的,但是它的三个领域叫global studies和international studies和area studies。这三个领域非常活跃,成果也是非常多的。美国从1943年确立区域研究学科,至今一直是有立法保障的,是有国民教育法和最早的国防教育法和后边的高等教育法的第6条来保障的,而且第6条不断地在做重新阐释,再加深内涵和增加研究的广泛度。美国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在“9·11”后的十年反恐战争期间,美国对区域研究每年的投入在1亿美元以上,每年都保持在1.1亿到1.2亿美元之间。在2020年后,美国在区域研究的年投入额仍保持在7000万美元左右,整个的投入还是很大的,而且研究成果的产出量也是巨大的。从美国区域研究这些年所产生的效果来看,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况且现在仍然很活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和执行的体系,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

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一项开拓性的国家学术工程,在国内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体系内,将国别和区域研究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积极推动学科建设,是实现国别和区域研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多学科协同交叉共建共赢,已经是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发展的广泛共识,并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美国区域研究的非学科属性,也恰恰是造成区域研究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在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方面,要吸取美国的教训,继续推动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这是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的。

四、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发展前景

面对负面的声音,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总结起来就是三个“没有改变”:第一,中国崛起的发展态势没有改变。第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没有改变。第三,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认识和了解的现实需求没有改变。换言之,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需求是没有改变的,反而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解答的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多。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国别和区域研究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面对发展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家需求是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根本保障,错位领先是国别和区域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交叉融合是国别和区域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已经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发展势头。大多数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同一起跑线,能否抓抢新一轮学科建设的制高点,切实履行服务中央、服务大局的根本职能,是国别和区域研究发展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我们认为需从以下三个方面抓紧抓实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一是持续产出高水平的咨政服务成果。二是扎实推进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三是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这就是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前景。

“百舸争流,奋起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我们坚信,在各位同行专家的积极参与之下,国别和区域研究也必将迎来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新阶段,国别和区域研究学科建设也必将能够行稳致远。(作者:罗林,文学博士,教授,博导。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院长,中东学院院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本文系作者在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教育大会(2021年1月8日召开)上的发言整理稿)

风云大外交今日推荐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棋盘与网络

作者:[美]安妮-玛丽·斯劳特

译者:唐岚 牛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定价:69.00 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