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秋已至,想不想着汉服零距离感受中秋传统韵味?

中秋节(9月21日)欢迎来翰林书院着汉服打卡古画《徽宗听琴图》和《雍正行乐图·竹溪抚琴》的复原听琴场景!

—— 「徽宗听琴图」 与 「竹溪抚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赵佶|听琴图|立轴|绢本设色|147.2x51.3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士无故不撤琴瑟”是古今文人的时尚。

《徽宗听琴图》中,画中主人公在一棵松树下居中坐在石墩上,他微微低着头,双手置琴上,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听者三人,右一人纱帽红袍,俯首侧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神态就像完全陶醉在动人的曲调之中;左一人纱帽绿袍,拱手端坐,抬头仰望,似视非视,神态正是被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悠悠遐想;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远远地注视着主人公,正在用心细听,心情单纯。松树后植着五只青竹,抚琴者左边,罩着黑漆的香几上放着一顶香炉,炉上飘烟。放置古琴的是一张琴桌,以石为面。琴桌正对面是一个用于装饰的兽面纹鼎,里面植花。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雍正行乐图·竹溪抚琴|绢本设色|37.5x30cm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根据《雍正行乐图·竹溪抚琴》十二页“对月鸣琴”图绘载,,但见古柏参天,涧水潺潺,一轮圆月,普照大地,雍正皇帝端坐溪畔,琴横膝上,轻抚琴弦,闭目凝神,沉浸其间,其意境正与“古调泠泠松下琴”极为合拍。

—— 翰林书院的时空穿越之旅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翰林书院的庭院之中,一棵青松苍翠,现场还原《徽宗听琴图》画中的布局,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阵阵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之声,从画中传出;而以翰林书院的朱门为背景前的屏风上,也淋漓尽致地呈现了《雍正行乐图·竹溪抚琴》的场景,让人顿生时空穿越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秋之夜,翰林书院将迎来三十位嘉宾着汉服打卡。古语云:章服之美,谓之华。华是一种气度,是一种民族气质、一种民族精神,汉服里藏着的是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

很多人都以为汉服就是指的汉朝服饰,其实不然。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罗衣飘飘,素手执扇,珠玉耳饰,花袖间,华服的每一处细节皆是中华民族厚重历史底蕴的积淀、高尚审美意趣的结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秋之夜,风采华裳,身着不同款式的汉服爱好者将在翰林书院中触摸千年锤炼的儒家文化。着汉服、品香茗、听琴音、颂诗词,举手投足,尽显仪式感,一场穿越时空的视觉盛宴即在翰林书院惊艳亮相。

致敬传统,让经典焕发生机;传承文化,让文脉得以延续!

这个中秋夜,来翰林书院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