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这是我在澳洲过的第10个中秋节,一转眼不得不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中秋节意味着团圆,一家人围坐桌前,吃着月饼,欣赏月亮。作为一位文化领域创作者,每到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总想着给更多人安利咱们国家的千年传统文化。
01 中秋节的传说
咱们先从中秋节的传说开始,其实与中秋节相关的传说有好几个,大部分人熟悉的莫过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个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最早出现《淮南子》等书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其实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
相传古代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枯死,民不聊生。后羿同情这些贫苦大众,于是后羿翻过了九十九座高山,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射下了9个太阳。
老百姓非常感激敬重后羿,于是纷纷拜他为师,这其中也包括一位奸诈的小人逄蒙。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一位善良的美女,因为她和丈夫一样,都特别喜欢救助弱小百姓。
有一天,昆仑山的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吃完能够长生不老,但是后羿不想抛下自己的妻子独自升天,于是就把仙丹藏了起来。这件事被后羿的徒弟,一位奸诈小人逄蒙知道后,闯入后羿家中准备抢走仙丹。
嫦娥为了不让这样的恶人拿到仙丹长生不老,于是被逼无奈吞下了这丸仙药。不料嫦娥吃完仙丹后,朝着明月飞出了窗子。后羿回家发现妻子不见了,他伤心地呼喊着妻子的名字,抬头看着月亮里酷似嫦娥的妻子,而嫦娥也在月亮里看着后羿。
二人从此天地分隔,再也无法团圆。后羿想念妻子,于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最接近地球的日子,他总会摆上嫦娥爱吃的东西,抬头望月传递思念之情。从此,中秋祭祀作为民间习俗流传开来。
02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古代,皇帝遵循春天祭太阳,秋天祭月的仪式。
据历史记载,古代皇帝们祭祀神灵和月亮庆祝丰收,秋祭、拜月的习俗成为一种祭礼延续下来,但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节日。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周时有秋分祀月之说,那时人们举行迎冬、拜月的仪式。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称“仲秋”,而十五又处八月之中,民间故称之为“中秋”,后到唐朝宋朝发扬光大。2006年,国务院更是将中秋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3 中秋节吃什么?
唐玄宗年间,当时吃的饼都叫“胡饼”,如果你看过《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就会看到盛唐时期的胡饼,还算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美食呢!
据说一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着胡饼,杨贵妃望着皎洁的月光,随口而出“月饼”,也在此之后在民间传开。这个故事,我个人觉得可信度不高,因为我没找到相关的历史记载。
到了宋朝,我们可以从南宋的吴自牧《梦梁录》里看到宋代市井的盛景。文人兴起的唐宋时代,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赏月的诗词。李白写下《月下独酌》,苏轼写下《水调歌头》。如果说唐朝时的中秋节还缺了点味道的话,宋朝则是将中秋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北宋孟元老的散记文《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
在中秋节这一天,宋朝人们会“酒楼玩月”,不管大人小孩都会嬉戏赏月,热闹非常。除此之外,像我们熟知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诗句,都在传递着宋朝人在中秋节对团圆的渴望。
到了明代,人们除了赋予团圆意义之外,还多了送月饼的文化。
据《嘉兴县志》记载:“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
可以说,从明朝开始,月饼的商业化模式就开启了,一直影响至今。现在流行的中秋节送月饼,原来是人家明朝人起了个好头。
古人的月饼馅没咱们现在这么多,就是非常普通的材料,做成饼的形状。早前的月饼并不像现在这么小,只是逐渐演化到了我们熟知的莲蓉,五仁等口味的月饼。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小时候吃的酥皮月饼在清代就有详细的记载。清代曾懿《中馈录》中就记载了很多食品加工的方法,其中就有详细记载“酥月饼”的制作方法:“用饼印印成,上炉炕熟,则得矣。油酥馅则用熟面和糖及核桃等,略加麻油,则不散矣。”我想这也就是五仁月饼的雏形了吧!
爱读《红楼梦》的人应该记得,贾府吃的月饼,就是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再加冰糖和猪油作馅的五仁月饼。
说了这么多,爱吃莲蓉馅月饼的人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什么时候出现的莲蓉月饼呢?我特意查了一下,莲蓉月饼要晚于莲香楼,而莲香楼是1889年才创立的,所以莲蓉月饼距离我们并不久。除了莲蓉月饼,现在市面上比较受欢迎的上海鲜肉月饼和香港冰皮和流心月饼出现的时间也是离我们很近。
中秋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中国传统节日,随着时代变迁,虽然月饼的饼皮和馅料变得多样,但对中国人来说,巴掌大的月饼承载着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团圆的向往。
最后,仙蝶祝福所有阅读此文的人,家庭美满,阖家团圆,中秋节快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