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今天是八月十七,过了三天的中秋假期,想必回了老家的人都免不了走亲戚吧!
我们自古就有佳节走亲戚的传统(也叫“串门”),这次回老家,我虽然没跟着妈妈走亲戚,但因为家里有奶奶在,也接待了几波亲戚。
本来我也没有太在意,直到我妹悄悄跟我说:姐,你发现没,现在跟咱家来往多的都是姑姑这边的亲戚,可没有叔叔舅舅还有姨哦。
妹妹一提醒,我来了兴趣。这次来我家的,先是我的三个姑姑,之后是我奶奶的侄女们,也就是我的表姑们,她们也是来看望她们的姑姑。而我作为姑姑,也去了弟弟家,给两个侄子买了礼物还陪他们玩耍。
又将这些年我家和亲戚家的亲疏关系排了个序之后,我发现,还真是这样。
而且根据自己从小到大走亲戚的经历,再结合身边人的经历,我发现这很可能是个社会规律。
或许这就是中秋串门被忽视的社会关系吧。对比叔叔舅舅,姑姑才是最好的亲戚。
这到底是为什么? 细究一下原因还蛮有趣。
中国家庭里的女性普遍有偏向娘家,甚至扶持弟弟的特性
似乎女子出嫁后,依然会记挂着自己的原生家庭,也就是自己的娘家、这种记挂不仅表现在逢年过节要回去好好孝敬爸妈,还表现在平日里时不时地拉娘家一下,帮娘家一把。如果家里有男孩,而姐姐又嫁人,那么会表现在姐姐对弟弟的扶持上。
先
我之前曾听我妈说过这样一件事,事是真事,我妈却是拿它当笑话讲的。
一个女人出嫁后特会补贴娘家,已经到了让人啼笑皆非的程度。因为她嫁的是同村,娘家和婆家一个在村头一个在村尾,走起娘家来就像日常散步一样轻松自然。
于是她每次去走娘家之前,会先在婆家吃了早饭,之后去地里薅上一大把菜送去娘家。在娘家唠了嗑,眼看到中午了,又会着急忙慌赶回来,就算饿着肚子也不在娘家吃饭。
为啥?要吃也在婆家吃,好给娘家省顿饭。
当然,这种类型的事情仅限在村里头。现实中有不少女性结婚成家后,依然记挂着娘家里的弟弟,和弟弟的孩子。表现在作为姑姑,对自己的侄子侄女特别好,甚至好得超过了自己的孩子。
甚至有的宝妈自己没有儿子,会把侄子当儿子看待。或者一些未婚丁克女性,会选择让家里的侄子将来来继承自己的财产。
于是,对娘家家庭里的侄子侄女来说,最亲的亲戚可不就是姑姑了。
当然,这种扶弟特性在老一辈人身上表现尤其明显(比如我们的妈妈,50、60后们),是因为当时“重男轻女”的大环境所致。
她们作为女孩子,从小在家里就被教导“要让着弟弟,将来嫁人了也要顾着弟弟,当一个好姐姐”。她们会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便离开了娘家,我也要对弟弟负责,尽好做姐姐的义务。于是,几个姐姐攒钱给弟弟买婚房、出彩礼的事才屡见不鲜。
好在现在社会里“男女平等”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年轻宝妈们即便被旧观念的父母强制要求帮扶弟弟,也会觉醒反击。
不过这些宝妈作为出嫁的女儿,出于对原生家庭的眷恋、多让孩子跟表兄妹玩耍,将来好互相帮扶的心理,也会带娃频繁走娘家,并给侄子侄女们买礼物、领着几个孩子一起玩。在孩子看来,亲戚中也是姑姑最亲。
【亲戚中你跟谁最亲?原因是什么呢?欢迎分享。】
高级育婴师,心理咨询师,原创育儿漫画文章作者。欢迎关注【育儿秘籍】,你想了解的育儿护理、成长发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