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开普敦发现63只企鹅离奇死亡,经过查验,发现它们身上并没有外伤,但是布满了被海角蜜蜂蜇咬的痕迹,地上也都是死去的蜜蜂,死因很明显,与海角蜜蜂有关,稍后的验尸结果也证实了确实是被蜜蜂咬死的。
南非企鹅是一种只在非洲生活的企鹅,学名叫做斑嘴环企鹅,有人可能会问,企鹅毛皮那么厚,呆在非洲岂不是要热死,其实这种企鹅分布在非洲的最南端,这里是温带气候,并且附近还有本格拉寒流经过,所以平均气温并不高,全年最高温度仅有约26摄氏度。
这次南非出现企鹅被蜜蜂咬死,在之前的新闻中从未报道过,说明这是非常罕见的事情。这次事件主角是海角蜜蜂,一般人可能对此没有太多印象,我们可能更熟悉的是“非洲杀人蜂”,可是,若它出现在海角蜜蜂面前,也会毫无招架之力。
一、非洲有哪些蜜蜂?为何说“非洲杀人蜂”不在非洲?
非洲一般有两种蜜蜂,是东非蜜蜂和海角蜜蜂,其中东非蜜蜂并非只在东非,它在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都有分布,并且由于人为因素,扩散到了南美洲。
在这里和当地蜜蜂结合后,产生了大名鼎鼎的混种后代——杀人蜂。杀人蜂继承了非洲蜜蜂的凶狠和当地蜜蜂的毒性,所以获得了“非洲杀人蜂”的称号,并不是它分布在非洲的意思。
而海角蜜蜂则主要分布在南非西南地区,由于地理原因,二者基本上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谁也见不着谁,谁也互不影响。
跟东非蜜蜂相比,海角蜜蜂的腹部更黑,除此之外,二者很相似,只能用基因检测来辨别了,但是海角蜜蜂的行动暴露了它。
海角蜜蜂相比更加温顺,东非蜜蜂受到招惹,会驱逐入侵者几百米,而海角蜜蜂则会逃走。但是看似无害的海角蜜蜂,却能轻而易举地让东非蜂群灭亡,这是为什么?
二、海角蜜蜂做了啥?
在1977年,人们对海角蜜蜂的认知是: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目少,仅有2万群作用。相比之下,东非蜜蜂分布区域广,而且性情凶猛。海角蜜蜂怎么看都像是弱势群体,因此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海角蜜蜂的保护区,这样就不怕东非蜜蜂了。可是接下来的一场灾难,让人们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而是反过来追杀海角蜜蜂。
在上世纪90年代,南非北部的蜂农把东非蜜蜂转运到海角区域授粉后,又运回北部,结果当地蜂群就混杂了海角蜜蜂,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地的蜂群被入侵后,首先的蜂王神秘消失,接着是工蜂不怎么干活了,很快地,整个蜂群走向了灭亡。
之后的两年内,有超过6万箱蜂群被毁,而当时南非总共仅有约7万箱饲养的蜂群,可以说整个南非养蜂业都被海角蜜蜂搞得濒临崩溃。
之后南非采取了强制措施,让蜂农发现蜂群被海角蜜蜂感染后,必须立刻在72小时内销毁。
三、从保护对象到剿灭对象,海角蜜蜂到底对东非蜜蜂做了什么?
正常蜂群的结构主要是蜂王(雌性)和工蜂,工蜂也是雌性,但它的卵巢是高度不育的,因为蜂王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进而抑制工蜂的卵巢发育。平日里,蜂王吃吃喝喝、产卵,工蜂寻采蜜、修巢、“带孩子”,过着“和谐美好”的日子。
当海角蜜蜂入侵当地蜂群后,当地蜂王的信息素对它不起作用,这使得海角蜂工蜂卵巢开始发育,最后生下一个新的雌性,同时还会释放新的化学气味,扰乱蜂王原有的“江山”。
有时候当地工蜂会在这种气味的影响下,把“老蜂王”拖出巢穴,而释放这些气味的海角工蜂可能会成为新的蜂王,但是,如果真是这样就好了。
实际上,许多海角工蜂都产生了自己的后代,而这些后代纷纷“拥立”自己的母亲为王,在蜂巢内部,同一海角工蜂的后代聚集在一起,把整个巢穴分为了更小的亚群,更加神奇的是,亚群内部还会继续分裂,这样一来,整个蜂巢也就“群龙无首”了。
有人认为,只要不影响产蜜,分裂又如何?其实这里有2点因素导致蜂巢走向灭亡。
第一点是蜂王不干活,随着蜂王数量变多,蜂蜜消耗量增多,干活的工蜂减少,“粮食储备”也会以更快的速度减小。
第二点是错过花季。因为海角地区气候跟南非其他地区有所不同,这也造成了海角蜜蜂独特的习性,海角的花季在6到8月份,海角蜜蜂也习惯在这个季节采蜜,但是南非其他地方的花季是在每年10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
所以海角蜜蜂鸠占鹊巢后,就会错过当地花季,最后没蜜可采,整个蜂群最后饿死,只有一小部分会逃到附近的蜂群,重复这一可怕的过程。可以说如果侵染到其他国家的蜂群,下场也是一样的。
这种会传染的特性,最终威胁到了整个南非养蜂业。
四、总结
因为海角蜜蜂原来因为山脉等地理隔离,跟东非蜜蜂过着“互不干扰”的生活,然而人类却改变了这一点,打破了它们之间的地理隔离,造成了这种生物入侵的现象,让当地原有物种生存不下去,使南非养蜂业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
这也启示我们,不要随意引入外来物种国,不得随意放生,毕竟生态是一环扣一环,一旦出了意外,恐怕后果没人能承担。
热门跟贴